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太极拳教学基础理论

[日期:2009-08-27]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 高德明 [字体: ]

       太极拳是一门科学,太极拳教学更是一门科学,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学点太极拳教学理论,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实施正规教拳、科学教拳迫在眉睫。

   在这里将经过整理和总结的太极拳教学原则,太极拳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太极拳技术训练、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等五个方面,将太极拳教学基础理论介绍如下。

一、太极拳教学原则

太极拳教学原则是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在长期太极拳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太极拳教练员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通常遵循的教学原则有以下六项:

(一)自觉积极性的原则

自觉积极性的原则是指教者在教学过种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独立思考、深入理解的能力。教者尽力向学生宣传太极拳的文化昧力,健身作用和高雅的风格,培养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把主动学好拳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二) 直观性的原则

直观性的原则是指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如模仿、观察、观摩、纠正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领会和掌握所学的太极拳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

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复杂,只有表象直接、感知深刻,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以,直观性原则在太极拳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教者除了直接示范、语言讲解、口令提示、辅导纠正外,还应创造条件利用录相,光盘、挂图、表演,观摩、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技术概念。

(三)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教者在教学中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正确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运动量。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一般是在活动开始时逐渐上升,逐渐达到并在一定时间保持较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恢复到原有水平。即为上升——稳定——下降三个阶段。根据这一规律。学习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和迅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在套路教学内容安排上,可先学习简单通俗的24式太极拳,然后学习风格特点相近的40式太极拳,再学习42式太极拳等;先教32式太极剑,后教42式太极剑。在教每个动作时,应先教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后教完整连贯动作。再学劲力的运用和协调的体现。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一般有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学生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不到位、僵硬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一些多余动作。往往是顾手顾不了脚。

改进和提高阶段,学生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因而动作逐步变得协调、准确和轻松起来,但仍不熟练,不能自如运用。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大脑皮层已形成巩固的动力类型,因而能准确、熟练,轻松地完成动作。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但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并没有完结,正象是多年打拳,每经过一段又有新的提高一样,还应不断地改进提高,使之更加完善。

教师要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

(四)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任务、内容、教法和运动量的安排,都要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符合学生太极拳技能,技术的实际水平,符合教学气候,场地环境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选用教材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初学者是要从基本功、基本技术动作开始,接受最简单的基本套路;青少年身体素质较好,承受能力较强,运动量可稍大些,并且多注意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训练,用一定时间打好太极拳基本功。对于年长的学生,因身体素质较差,可多练基本技术动作,适量练习基本功,可稍早些接触套路,运动量可小些。因老年人具备相当的生活经验,讲解时应多用些形象的比喻,增加点逻辑思维教学,使学生更好理解动作。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多给预鼓励,不进行挖苦,更不能以其作为“反面教员”去纠正动作,切忌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接受能力好,掌握动作较快的学生,教师要在给予鼓励、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要求,使其有更大提高,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也不能只给能力好的学生指导,这样会拙伤学习差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在教学中,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才能使学生的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教师,接受教材,接受教师所安排的运动量,便于教学组织工作的正常进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多练的原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者用精练的语言和最短的时间,简明扼要的讲清动作的概况、动作要领,使学生在明确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练习。曾有这样一位教师,开始上课就讲个没完,东拉西扯、天南海北。讲解每个动作也把前因后果、风格特点、动作原理、技术应用,夸夸其谈,喋喋不休,讲了一大堆,学生没比划几下课就到点。学生站的时间比练的时间多,学习效果极差。李德印教授的太极拳教学为什么那么受欢迎,被称为当代著名太极拳家呢?就是他讲解语言精练、扼要,准确,一听就觉得是那么回事。

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没有一句多余的语言、真正体现精讲,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在学生的动作练习上。

(六)教拳育人的原则

太极拳是民族瑰宝,太极拳独特的运动风格,突出的健身作用广泛被人们接受。但是,练习太极拳又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常年坚持,要克服伤病,单调、寒冷、家务等许多困难,需要坚强的毅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善于结合太极拳的特点,善于利用实例来宣传太极拳身心双修的健身作用,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树立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教学中要注意武德教育,克制武术界派系之别、门户之见、唯我独高、互不服气的旧习气。发扬讲团结、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崇尚武德的优良传统。

二、太极拳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途迳、手段和方式。太极拳教学方法,包括传授太极拳理论知识,进行体能、技能、技术教育的方法,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练习法、比赛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每次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对象的能力和水平而定,做到有的放矢、讲究实效、灵活运用。

(一)语言法

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讲明教学任务、讲清动作的名称、要领、做法、要求及攻防含义。并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动作技术,完成教学任务。

语言法的形式有:讲解、口令、提示、讲评、暗示等,其中讲解是主要形式。

1、讲解

讲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重点明确。每次讲解应重点突出,切忌一次讲的挺多,学生抓不住重点,反而影响学习效果。如在教揽雀尾势时,先讲解动作规格和要领,指导学生练习。待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讲解棚捋挤按攻防含义、劲力运用和协调体现。

二是符合实际。教师讲解的深度和广度都要适合学生实际和水平,使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听懂,感到有用,是那么回事,才能引起学生的良性反应和学习兴趣。初学者多讲动作规格,有一定基础或具备相当水平的学生,除保证讲清动作规格的前题下,可讲解演练技巧。

三是生动形象。教师要尽量使用必要的专业术语、在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时,用词要力求准确生动,不能白话连篇,或使用含混语言,更不要故弄玄虚。可采用形象性语言,如:“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步履行舟”“行云流水”等帮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会收到良好效果。

四是把握时机。教师讲解要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教师讲解示范时,不应该让学生跟着学做,要使全体学生集中精力听讲,也不能在学生练习时或教师背对学生讲解。

2、口令和提示

口令和提示是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教师意图的形式,是指挥学生活动和强化技术要领的重要方法。口令多用在集体练习,或基本功练习中,如提示动作名称、分动名称、动作要领或下达指挥动作的口令等。

3、讲评

讲评是根据学习目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讲评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对动作掌握的情况,知道对在哪,错在哪,如何纠正。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评一般用在课基本部分结束时或一动作学习结束时,而且在全体学生不做动作时进行。

4、暗示

暗示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良性刺激,帮助学生建立准确完美动作概念的一种方法。如用“好”“立住”“坚持”“落髋”“转腰”……等,用一种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顺利、出色完成动作。一般用于功法训练和动作练习中。

(二)直观法

直观法,也叫示范法。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以具体动作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要学习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地示范,会给学生建立准确的动作概念,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应用示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目的明确,每次示范是让学生看完整动作还是分解动作;是看动作手法,还是看步法,是看动作规格,还是看演练技巧。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可边示范边讲解,可先讲解后示范,也可先示范后讲解。

二是动作准确,教师示范应是学生的典范,力求准确、熟练、优美,使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激发学习动作的欲望。

三是位置正确,示范必须选择学生都能看得清的位置,可采取正面示范、侧面示范;镜面示范,中间示范。正面示范要在队伍正前:与排面成等腰三角形的位置,如示范动作向左移动,要在排面左前方,向右移动,站在右前方。以学生都能看清为原则。另外还要使学生不迎光、不迎风而立。

(三)完整法与分解法

1、完整法是指在学习时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解部分,完整地进行教学。它的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不致于破坏动作结构和割裂动作之部的内在联系。适用于动作比较简单而易于掌握的动作。如起势(开立步)、海底针等。

2、分解法是指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学习,最后达到全部掌握。分解法的优点是可简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比较顺利掌握困难动作。一般应用于较难掌握,动作周期长的动作。比如搂膝拗步,动作较长,又较难掌握。可将动作为:转体落臂、摆臂收脚、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等四个分动进行分解教学。分解教学是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运用时应注意:

一是不要把动作分解得太碎,应注意分解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是应使学生明确分解的各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与完整动作的关系。

三是学习动作时,运用分解法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形成“断劲”。

四是分解练习时,教师应随分解动作提示分动名称及要领。

(四)练习法

是指根据学习任务,有目的对某一动作练习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重复练习法,即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根据完成基本动作的要求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重复练习法,是掌握和巩固动作技能,技术的条件,也是保证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主要方法,是太极拳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手段。

2、组合练习,是将几个动作组合起来练习,或是一个动作左右方向串起来反复练习。常用于基本功练习或一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的练习。

3、个人练习,是让学生原地或分散独立练习,也可安排个人轮流依次练习。以便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记忆能力。

4、分组练习,一般是在教完本课内容后,由组长带领本组(排)轮流练习,达到互相戒鉴、观摩的效果。

集体练习,是在教师统一指挥或带领下集体练习的方式。可保证练习时间和空间。保证课的密度,便于教师观察整体的练习效果。

(五)比赛法

是把学生们织组起来,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引进“竞争”机制,会使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机体的能力、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在复杂的条件下,合理运用技能、技术的能力。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赛法多用在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动作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的情况下采用。

(六)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在太极拳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影响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影响学习效果。通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因此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十分必要。

要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就要先分析产生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

1、学习积极性不高,怕苦怕累;

2、对动作概念、要领不明;

3、教材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4、身体素质差,协调性不好,接受能力不强;

5、受旧的错误动作影响;

6、学习环境和条件影响。

产生错误的原因,有的来自教师,有的来自学生,但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预防错误动作的产生,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加以预防和纠正:

1、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品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学生太极拳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和机体活动能力,重点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3、正确估计学生基础水平,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提高讲解和示范的质量,可采取同时示范正确和错误动作,形成对比,让学生清楚错误所在。

4、指出旧的习惯动作错误所在、鼓励学生改变习惯,掌握新运作。

5、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避免外界因素和新异刺激对学生的干扰。

教师在预防和纠正错误时,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动作的主要错误,并重点提示,以免出现。对于受旧技能干扰所产生的错误,要运用诱导性和辅助性练习加以预防和纠正。在纠正错误动作时,教师要耐心细致,热情诚恳,不能全盘否定,叽笑讽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善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识别错误动作,互相纠正。

三、教学计划

太极拳教学计划,是太极拳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全面和主动地安排教学工作,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正确处理教材、课与课之间的关系,便于经常、客观地检查和总结教学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掌握太极拳教学的客观规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包括教学进度和课时计划(教案)。

(一)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也叫阶段教学计划,是根据培训计划的安排(每学期一套拳或几套拳,系列班一个学年几套拳或其他内容)。按教学时数、课次分别安排出每一次课。是教师制定教案的依据。

制定教学进度的步骤

应了解和分析本班的基本情况:班的人数、班的性质、学生基础,初学还是提高,明确本期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

根据阶段教学时数,计算出功法教学、套路教学、考核时数。

制定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格式)示例(略)。

(二)课时计划(教案)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它是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教师上课的具体计划。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1、课的内容:新授教材应写清教材的名称、要点和重点;

复习教材着重写出完成教材的要求。

2、课的任务,应全面、具体、简明扼要、切实可行,课的任务包括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3、教学组织与教法,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如队伍调动、教学分组等),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方法在本课中的具体运用。

4、时间与次数,是指课的各部分所需的时间,每个教材的教学时间和练习的次数。

5、小结,简明总结本次课的教学效果。

教案(格式)示例(略)。

(三)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材内容和组织教学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课的结构,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确定的,可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准备部分:包括整队,检查出席、服装,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一般性身体练习或专门性准备活动。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机体各器官做好参加较剧烈运动的准备。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2、基本部分:这是每一堂课的核心部分,时间最长。任务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技术。教师要认真贯彻教学原则,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切实措施,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教学组织是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学组织应有步骤有秩序,学生的每一行动都是在教师安排下进行。太极拳学生的年龄一般偏大,课堂教学要有张有弛,不能使其疲劳。时间一般40分钟到80分钟为宜,时间再长的课应安排中间休息。

3、结束部分,逐渐减少运动量,做一些放松活动使学生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进行课的小结,布置课外作业和预告下次课的内容。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

四、太极拳技术训练

太极拳的技术训练主要包括太极拳基本功、基本技术动作和套路技术训练。

太极拳基本功

太极拳基本功是人们从事太极拳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综合反映。太极拳基本功底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

太极拳的基本功内容包括:肩功、腰功、腿功和桩功。其中肩功、腰功和腿功训练是加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基本动作技术,提高动作质量。桩功是指下肢固定或全身静止性的基本功练习,其目的是端正身型,强固下肢,培养敛神入静,调息用意的能力。

(一)肩功的内容包括

1、压肩:①单人扶物        ②双人对面

2、抡臂:①弓步单臂绕环    ②双臂绕环(前后、左右)

③交叉绕环        ④仆步抡拍

(二)腰功的内容包括:

1、腑腰:①下振前屈        ②抱腿前屈    ③左右侧屈 

2、涮腰

(三)腿功内容包括

1、压腿:①正压(置物、原地)            ②侧压(置物)

③弓步压腿                      ④仆步压腿

2、搬腿:①正搬腿                        ②抱搬腿

3、踢腿:①正踢脚(原地或行进间)        ②侧踢脚

③摆莲脚                        ④里合脚

4、控腿:①独立          ②蹬脚          ③分脚

(四)桩功介绍以下四个功法

1、松静桩   2、起落桩   3、虚实桩   4、调息桩

太极拳基本技术

太极拳基本技术动作是组成套路的要素,也是套路技术的基本技术,基本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套路技术水平的提高。

基本技术动作包括:身型、身法、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眼法。

(一)身型身法:是指躯干各部位的基本姿势和在动作中躯干带动四肢完成动作的方法。

1、身型要求:虚领顶劲    头正颈直    沉肩垂肘

             含胸拔背    提腰落胯    中正安舒

2、身法: 转身法   起身法   伏身法   翻身法等

(二)手型手法:是指上肢完成动作时的基本形态和运动方法。

1、手型:拳     

2、手法:棚        推掌  插掌  搂掌  压掌  托掌   拦掌  驾掌  挑掌  抱掌  分掌  云手  穿掌  

打拳  贯拳  搬拳  撇拳  栽拳  滚肘等

(三)步型步法:指下肢完成各种规定步型和双脚移动时的各种方法。

1、步型:马步   弓步   行步   歇步   并步   独立步  

半马步    侧弓步    叉步   丁步等

2、步法:上步   进步   退步   撤步   跟步   侧行步等

(四)腿法:蹬脚   分脚   摆莲脚   拍脚

(五)眼法:指在运动中眼神与动作配合的方法。

要求定势时,平视前方或注视前手,换势时,势动神随,神态自然,精神贯注。

太极拳的套路技术

套路运动是以基本技术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变化规律和即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编排的整套练习形式。

套路技术的基本规律是“内外合一”,外是“手、眼、身、步”,即人体外部的形体动作。内是“神、气、力、功”,是人的精神意识及内脏器官的功能。由“内”与“外”的双方所构成太极拳套路演练技术的统一整体。“内”与“外”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外”的合一取决于“内”的合一;而“内”合一,也要依赖于“外”的改变。按照“内补合一”的运动规律,在套路运动的技术训练上做到姿势正确、方法清晰、身法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劲力顺达、呼吸得法、节奏鲜明。

套路技术训练包括动作技术、组合技术、分段技术和整套技术练习。

1、动作技术是指在太极拳套路中各种类型的、不可缺少的典型动作,是由各基本技术动作相互合理连接而成,是发展难度动作的基础。

2、组合技术练习:是遵循一定运动规律的若干动作的结合。是将几个基本技术动作,根据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技术练习。通过组合技术练习,可以在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类动作的质量,增进动作之间的协调性,是构成套路技术的要素。

3、分段技术练习:是按套路本身的分段内容,一段一段或选择某一段进行练习。可提高难度较大或掌握较差段落的演练水平。

4、整套技术练习:是初学者熟练全套技术,掌握节奏,表现风格,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可采用重复训练,间歇训练,计时训练等。

五、课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太极拳教学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开始就教、结束就散,一次课能教多少是多少,这种随意性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即违背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不利于身体健康,容易造成运动创伤,也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正确认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重要作用,重视每次课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是民间教拳向科学教拳迈进的一步。

(一)太极拳教学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为了全面活动学生的身体,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动员机体,使其在思维上和生理上都做好参加各项基本练习的准备,以便迅速进入运动状态,充分发挥机体能力。

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内容,可安排慢跑、原地徒手操、行进间徒手操、轻器械练习、活动性游戏等。选择和安排一般性准备活动时,内容要全面,动作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以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的目的。为基本练习做好准备。

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根据太极拳运动特点,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采用与其动作结构、节奏、强度相适的专门性练习、加强主教材练习时所需要的大部位的机能能力练习,做些拉长肌肉,充分活动肩、腰、腿关节,增强灵活性、柔韧性的练习,也可做些桩功,增强腿部力量、端正身型的功法练习,以便提高体能,有利于掌握动作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至于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动作、套路技术训练可放在课的基本部分进行。

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先后进行,也可穿插进行。

(二)太极拳教学的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安静下来,身体由是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的状态。较快地清除疲劳。

在剧烈或运动负荷比较大的活动中 ,所引起的身体生理机能的急剧变化,并不是随着运动的停止而同时消失的。运动后需要做一些放松练习,以补偿运动时所欠缺的氧气,调整呼吸、心率和血液循环,使身体逐渐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整理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通常采用较缓和的全身练习,肌肉放松的徒手操和调息桩功练习等。打太极拳下肢运动负荷比较大。应多做些放松腿、膝关节和按摩。整理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在教师统一指导下进行,也可分散进行。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确实讲得很好   (谢惠玲 ,11/16/2015 14:58:04 )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