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循经是传统吴式太极拳的灵魂与生命

[日期:2024-12-16]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吴式太极拳专项委员会 李平和 [字体: ]

 传统吴式太极拳亦属宗风脉流之太极拳,应该着重内炼,体会体内的循缠而感受真实,从中悟出武学与人身之真谛,乃至悟彻医武同源,进而更深入对太极拳操修之体验。传统吴式太极拳专习内操中,当首推以内外缠经之循环为本,这是太极拳的灵魂与生命所在。如若舍弃内炼的循经,则难以看到太极拳法的内操。单从这一点来看,循经是太极的精髓所在,没有内操就不能称之为内家之功夫。循经出现的缠行恰是内气的潜行周经。内外的缠法则是表里阴阳的脉络通经。舍掉行经,或是没有行经,那样又怎么能称之为内家内炼呢。内家的含意已经清晰交待出内练的内容。行经潜气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太极内脉在人身体中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物物理现象。

一、传统吴式太极拳桩法的循经内练

1、吴式太极拳的桩法

初练站桩:无极势  两仪势  三圆势。以此三个站桩法为基础,然后分别用37个不同的势子站桩。通过站桩来调整不同的经络和脏腑,通过一段时间的站桩,达到真知内得,使其“内有其质,外展其形”。再把37个势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套路,才能完美地将太极拳展现出来。“传统太极拳原先称作太极功,太极拳传统套路称之为太极行功,亦是气功中动功的一种表现形态。静炼为桩,动炼为行功,打拳单操为打法(战波)”。

2、站桩及操拳时的循经及动中八触

真气在体内的循环,使得人们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感觉,有了类似感觉是不是表明锻炼有收益呢?应该说这只是入门阶段。就是古人所说的“动中八触”,就是气机发动后,沿着经络在体内循环,产生的八种感觉。这八种感觉是人们在站桩或在操演太极拳时体会到不同的感受:

清凉感;   温热感;  麻感;  针刺感;

舒适感;   流水感;  疼痛感比较热的灼感;

总之,古人把它归纳为动中八触。这是气机发动后在体内产生的触觉,有的触觉是在操演中影响了体内元气,体内元气沿着经络产生震动。这样就产生了感觉,有了感觉只能说是循经锻炼的初步。不要刻意追求这些感觉,这些感觉是天然生成的,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真正形成经脉循行,要有一个锻炼的过程。学炼太极拳要打好基础,即百日筑基,使体内的元气不断得到充实。然后得以震动产生气化,如此才能出现循经流注这种大气流我的现象,它是客观上存在的规律。所以,通过37个不同势子的站桩和操拳,从而产生分经流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传统吴式太极拳起首势的循经内练

传统吴式太极拳一开拳便是内练。首先是“无极势”,太极开拳移左步,移左步并非高抬脚再落步,应该是左脚沿地面平移至两脚与肩平宽。然后,重心在两脚之间,无念无相。用四线放松法,从头到脚调整身形。顺序是:从身体前面放松到脚下、再从身体后面放松到脚下,然后,从身体两侧同时放松到脚下涌泉穴。

1、吴式太极拳起首势的内炼四句密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会阴开合两重挣,五指抓地上弯弓。立身中正头顶悬,腹内松静气腾燃。三花聚顶于百会,气沉丹田归关元”。这个调整的过程即是收心猿栓意马的过程。心如猿猴一样上窜下跳,如将猴子放在笼子里,它就规矩了(用四线放松法,一念代万念即可解决)。意念则如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马要有辔戴和铁环,用缰绳栓在柱子上才会老实(用气沉丹田,三环套月势即可解决)。收心猿就是要心若止水,栓意马就是不要走神。吴式太极拳有一句偈语:“不怕意念飞,只怕觉来迟”。意思就是说,练功操拳的过程中,走神了或者意念出去了,这都不要紧,关键的是及时醒悟,意识到自己走神了,意识到自己意念出去了。如同小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意念却心驰神往,脑袋里演着动画片。看似在听课,实质上却在走神当中,必须要及时调整过来才行。就怕是不自知,一味地去放纵自己的思绪。所以说,“只怕觉来迟”,怕就怕发现的太晚了。《书概》曰:“学书通于修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因此,练太极拳就如同学习书法一样,以此为切入点“练神为上”。

2.以心行气  务令顺遂

吴式太极拳的起手势当中的挤手势,劳宫穴对内关穴。揽雀尾一势,中冲穴对大陵穴,其手法走的都是手阙阴心包经。行拳走架过程中,要心无挂碍,尤须贯穿,一举动俱要轻灵。太极循经有则,以心神会意。同时,方向、角度、手形、点位、穴位与穴位是否能对正对准尤为关键。拳经云:“以心行气,务令顺遂”,实以气运身而至之境域。.......太极内操以腰为主宰,而开于手指,操神在心,行气在脉,实心神往来气贴背,以示通督之用。循经之法度如日月经天,达到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始终循环往复,不会溢出,从而保持人体的温暖和滋润。循经的主要特点是养气柔体,通过敛气修脉使得阴阳平秘,无阴阳高绝之虞,而神采飞扬,一举手一投足,皆合规矩,而循经就这样产生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静相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相合,从而达到太极拳之精准要求。

三、传统吴式太极拳势子的循经内炼

单操手是太极拳内脉循经内炼的基础性环节。单操手是太极拳的修练“由招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一个阶段,是内脉循经的渐进过程和实践体验。从招熟到懂劲则是在操拳过程中“以心行气,务令顺遂”的体现。专修则以单操手为主,身手引导于外,意劲鼓荡于内。进而达到疏通经络,扶正驱邪,调和阴阳。这给太极拳的修炼指出了一条路径。顺遂之处,则是经脉通畅,或是利于经脉通畅的动作惯性。渐而懂劲,则为继续从顺遂有利经脉通畅的动作上去适应,渐而导致习惯,这种习惯的势力,客观上迎合了循经的需求。从这一点来看应是太极拳健身的关健所在。

例一:搂膝拗步循经内炼方法。吴式太极拳当中的搂膝拗步,外三合时不在外形而在神意,全凭心意下功夫。手与足合:上步转换时用手上的劳宫穴找脚下的涌泉穴,劳宫穴属火,涌泉穴属水,劳宫找涌泉就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肘与膝合:曲池找阳陵泉,能上下通导,经络疏浚,通行无阻。肩与胯合:肩井找环跳,只要一侧肩井找另一侧的环跳穴,这两个穴道的气就通了。穴道经脉一通,就会产生一种威力很大不可抗拒带弹性的劲,即太极拳的内劲。亦古法所说的“神与意合,息与脉合,气与力合”内三合。由此可知,外三合是由内三合所达成的,统称为六合,久久为之打开经脉穴道。

例二:白鹤亮翅循经内炼方法。吴式太极拳当中的白鹤亮翅,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以左侧为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先是向身体前弯腰,当两手接近地面时,用劳宫穴采地气,然后,左手五个手指和五个脚趾相对,用劳宫穴透涌泉穴。水火既济。身体直立向左侧转腰,两手向左后方划弧至极限,右腿屈膝左腿伸直成侧弓步。用眼睛看昆仑穴。眼睛属火,昆仑穴属水,离火下昆山,水火既济(《吴式太极拳健身八势》战波著)。劳宫和眼睛皆属火在上,涌泉和昆仑穴均属水在下。正常情形下,火在上水在下,这壶水是烧不开的。只有火在下,水在上,这壶水才能烧开。水烧开了才能够气化,亦即炼精化气的过程,从而实现身体经络的流转。

太极拳循经内炼,不可失之法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循序渐进。太极拳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操修和反复学习     

知识,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转化为真知内得。真知真慧之内得,并非偶然,亦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正如俗语所讲:“欲速则不达”。

持之以恒。学炼太极拳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若求内得,当效之先贤,不折不挠,依法而行,依律而持。默默之中,无事于心,无心于事,久久持之,行之一贯,自然得之天然,几近天真也。

明师指点。明师乃达者。明师旨在帮助你找到内心的向往与渴望,答疑解惑。自己盲修瞎炼,难免会误入歧途,增加风险,明师则可指点迷津。明师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从而使你顺利地达到智慧的彼岸。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