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太极哲理的由来

[日期:2009-06-19] 来源: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陈立鹏整理 [字体: ]

    太极哲理发端于《易经》。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经》中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道家学说,主张道法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即和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即以柔克刚以及无欲、守静、任自然的理想养生模式,成为太极哲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也曾提到“太极”,他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出:“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有关太极图的来源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东魏时期魏伯阳根据《易经》撰写了《周易参同契》,用于修炼内丹外丹,书中绘有《水火匡廓图》,初步描绘了太极模式。宋初道教养生家陈抟融贯儒、释、道三家而绘制了《太极图》和《无极图》,用于内丹修炼。至北宋中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推演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百生水、火、木、金、土。”

       清初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以《太极图说》为理论根据,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立论,阐释出太极拳运动中阴阳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辨证规律。

       从整个太极拳理论著述及拳法技术所表现的内容与特点来看,太极拳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清以来三千多年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太极哲理。而这一太极哲理体系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