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的武术技击术有几千年的发展史
中华武术技击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冷兵器时代武术的社会价值是“军事武器”;是技击、是格斗、是搏杀术;是利用徒手或器械,通过踢、打、摔、拿、跌、击、劈、砍、刺、镖、射等技术,刚猛、凶狠、快捷地技击对方头、眼、颈、心脏、生殖器等要害部位,致对方伤、残、死的“真功夫”。原始社会人的祖先跟野兽搏斗,人与人间争抢食物、领地的争斗,需要徒手拳打、脚踢、躲闪,需要石头、木棒、骨头做武器,产生了原始的踢、打、劈、砍、刺等技击术。五帝(前26 — 前22世纪)时期,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促进了石刀、石斧、石球、骨角矛、骨鱼叉、棍棒等武器的发展。夏、商、周(前22世纪 —前256年)、春秋战国(前770 — 前221年)种族、家族的战争、诸侯争霸促进了铸造工艺发展,青铜器的矛、戈、戟、斧、钺、刀等兵器铸造,射箭、驾驶战车等武技发展。秦(前221— 前206年)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于咸阳铸金人十二,“禁兵器”促进民间拳术的发展。秦军“步、弩、车、骑”四兵种,使用青铜器的刀、剑、戈、戟、楯、钩、殳、钺。汉朝至明代,为了对付北方民族骑兵入侵,骑射、步射、弓射、弩射发达。唐代发明了火器,从北宋(960 年)至清咸丰(1861年)的900年间,中国处于漫长的冷兵器和火器的并用时代。
中华瑰宝的传统养生术有几千年的发展史
中华传统养生术,包含道、佛、医、儒的内丹、坐禅、经絡、导引、吐纳、行气理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也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佛修脉轮,道修内丹。道家内丹术理论,是修炼大小周天,使丹田“结丹”,形成“聚之有形,散则无形”的气团。王宗岳《太极拳论》阐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静中触动动犹静”,“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意气君来骨肉臣”等等就是养生术内练精气神的论断。中华养生术理论指出:人体全身“无处不气路,无处不穴位,无处不丹田”。内气修炼,气血通畅,祛病延年。中华传统养生术历史悠久:青海马家窑,古人服气“吐纳”彩绘,有5000多年历史。秦的《吕氏春秋》记载,尧帝时洪水泛滥,以舞宣导,气血流通,治关节骨病,是“导引”萌芽,有4000多年的历史。1973年湖南长沙发掘的汉墓马王堆帛画导引养生图,有2000多年历史。
火器的兴盛导致武术技击术的衰落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导至世界火器的兴盛,促使人类战争的猖獗和中国冷兵器武术技击术的衰落。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伏火法”关联,火药原始配方发明于晩唐,很快用于军事。北宋的许洞“飞火”,即火炮、火箭之类,是我国第一次把火药用于军事的记载。宋代军队制火箭、火毬、火蒺藜,用巨竹制管形火器,刊载了三种火药配方。元至顺三年(1332年)制造一铜火铳,比欧洲古老的火铳约早500年。宋、元两代的火器对战争影响不大,明、清两代火器兴盛起来,做为“军事武器”的冷兵器和武术技击术逐渐退出了军事舞台。
王宗岳将中华传统养生术成功地引入拳术之中
冷兵器时代,官兵、乡武、徒匪对武术技击术都有迫切的需求;火器的兴盛,冷兵器和武术技击术的价值没有了,中华武术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可能。武术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彻底地消亡,要么适应时代的变化,找到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转形”得以继续发展。从明代到清代,武术界历经几百年的探索。王宗岳和《太极拳论》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武术兴衰的严重难题,将中华传统养生术圆满、成功地引入到唯一技击术的拳术之中,创立了包含技击术(刚、动、快、断)和养生术(柔、静、慢、连)双特性的“太极拳”,同时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瑰宝 —— 中华技击术和中华养生术,从而拯救了面临危机的中华武术,使武术转形,奔向辉煌发展的新途经。武术中的太极拳,从武术唯一的技击术(搏杀术),发展成可练技击术,也可练养生术的新拳种。从而使面临衰落的武术技击术得以保存;同时使引入拳术中的中华养生术得以发展。
王宗岳和太极拳
技击术和养生术都是中华瑰宝。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技击术;火器兴盛之后,军事不需要冷兵器和技击术了。王宗岳敏感地洞察到了这种变化,将技击术和养生术融合一起,发明了刚柔相济、精妙无比、虚实莫测、无可战胜的太极拳。王宗岳以太极阴阳学说阐述这种拳术,表达了这种拳法理通天地,天人合一,是武术界公认的经典,权威性不容挑战。能够挽救中华武术这么重大事迹的高人,能著作武术瑰宝《太极拳论》巨著的,不可能是一般的武术家。明末清初,有很多隐名埋姓的反清复明人士,太极拳先师王宗岳、蒋发就是这种人。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先生,在“王宗岳其人”一文中提到:“‘王宗岳’的‘宗岳’作何解释?‘岳’字指宋代抗金英雄岳飞,‘宗’字是景仰效法之意。清帝入主中原后,明室遗民不仅抱亡国破家之痛,更具有光复中兴之心,他是清初山西人,约生于康煕四五十年间(1702 年到 1712 年间),卒于乾隆三十年后(1766 年后)。他学识渊博,精于拳法,晩年首创太极学说,阐述拳法奥秘,开一代武学之宗。他怀亡国之痛,具光复之心,伏流奔莽,隐显无定。多往来于山西太原,河南温县、洛阳、舞阳之间。从事票号和盐引生意。受其拳法传授者有蒋发,受其拳理影响者有洛阳阎圣道等人。
太极拳的技击术与养生术
事物都要划定从属关系,当代社会分类为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艺、科技、体育等项,中国的武术、气功属于民间传统体育范畴。但是太极拳有其养生术的特点:“内练精气神”,动作松静、轻柔、缓慢、连续、圆活、沉稳,呼吸细、柔、慢、匀、长,同一般的体育和武术项目明显不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意是,太极拳可单练技击,也可单练养生,也可技击和养生同时一起炼。技击和养生都是瑰宝,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褒贬之异。《太极拳论》面世的早期(清代),拳师们的外家拳、内家拳技击术功夫都很好:杨露禅号称“杨无敌”;武禹襄家传红拳、骑射;陈长兴、陈清平练的是戚继光长拳。直到杨澄甫(民国初年)时,他推手技击功夫极精。后来太极拳的技击术功夫逐渐衰落,原因是社会对技击术需求逐渐降低,和传统拳师们技击术功夫随之降低。王宗岳将养生术引入内家拳中,创立技击术、养生术双特性太极拳的“柔化”;以及太极拳从清末民初,包含技击术、养生术,到当今变成偏重养生术拳种的“柔化”,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都是社会需求改变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既然,中华技击术和中华养生术都是社会需要的瑰宝,每个拳师拳友都有爱护这两个瑰宝的责任。一方面,太极拳是武术,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不能丢;另一方面,不该把太极拳养生术贬为“花法”、“花架子”。花法是古时对无技击性拳的贬称,因为“花拳”对当时社会需要的技击不中用。把旧时技击术的“花法”名称,移到当今可祛病延年、社会有用的养生术拳种,是用错了地方。当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武术技击术和武术养生术:(1)军警、武校、擂台、竞赛等群体的青壮年人应该继承刚烈、快捷、实用的太极拳技击术真功夫;(2)一般青壮年人群体可以习练偏重技击术的太极拳;(3)一般中老年人群体可以习练偏重养生术的太极拳;(4)高龄人和体弱多病的人群体,只能适合练没有技击动作的养生太极拳。中国体操为国家贡献最大。如果将体操和太极拳融合成一种新形的“太极体操”,是好事,不是坏事。可是把养生拳贬称为“太极操”,练养生拳贬称为“花拳”、“花法”是对体操界和养生界的不友善。“国编”简化、竞赛太极拳,是为了全民健身,国家体委召集各流派名师们,集体编创的拳种,目的是“健身”,是养生;不是“搏杀”,不是技击。国编拳简单易学,祛病延年好,改变师徒为师生关系的新生事物。爱国、爱拳的拳师们应该拥护。拳是人编的,人不是神,任何拳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国编拳是国家出头,集体编创的,不是哪个人的小事,需要善意地爱护它。褒练的拳,贬不练的拳,误导民众认为太极拳有问题,最终伤害的是太极拳的整体。
武术技击术需求降低和养生术需求提高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古代武术技击术是“军事武器”,火器猖獗后,武术技击术退出了军事舞台。可是武术技击术在民间仍有需求的市场。旧中国黑暗的社会,徒匪、帮派、地痞、恶霸、流氓、百姓都有习练武术技击术搏斗和防身的需求。新中国彻底消灭匪患之后,中国成为世界最安宁、人人平等的国家,人民的安全受法律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祛病延年的养生术成为人民首要的需求。除了军警、武校、擂台、竞赛之外,人民对武术技击术的需求降低,。这种社会对技击术养生术需求的改变,当然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太极拳的源流有五千年
太极拳是技击术和养生术双特性的拳种,是在明末清初,火器猖獗 、冷兵器退出军事舞台 、武术技击术衰落面临危机时,王宗岳明智地将中华养生术彻底引入拳术之中。这个时代应该是清代前中叶。根据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先生介绍:“杨露禅讲他的老师是陈长兴(1771-1853),陈长兴的老师是蒋发,蒋发的老师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应该是清乾隆年间的王宗岳晩年(约1766年,即乾隆三十年)前后完成的。因此,“太极”拳不可能出自北宋、南宋或明初的哪个张三丰(峰);“太极”拳也不可能出自陈王廷(1600-1680,即卒于康熙十八年)。当然,“太极”拳就更不可能出自清代以前的人了。如果这样,太极拳这么深奥、辉煌的瑰宝只有二百多年历史,不如400年前的陈王廷、600-900年前的张三丰(峰)、还有2500年前古老的老子悠久,太极拳悠久多好呀!武式太极拳史论家徐震先生(1898-1967)说:“考证之学,尤重取证,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征信。”太极拳人应该诚信、公正、辩证、客观地研究太极拳的问题。其实太极拳的源流远不只几百年,“太极拳”三个字只是几千年中华瑰宝最后的名字,就像是珠峰的顶。两千年前马王堆导引图与当今太极拳动作相似。太极拳远不是几百年前张三丰或陈王廷莫须有的功绩。王宗岳《太极拳论》很伟大,也只是他总结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瑰宝的一篇论著。太极拳是源于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武术技击术,和源于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华传统养生术。太极拳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华武术技击术和中华传统养生术两大瑰宝。
历代武式太极拳名家们做出了正能量的贡献
旧中国,统治阶级害怕人民反抗,“禁武”,把武术列入下九流,官方很少文字记载。另外,清初,很多武术人士反满,隐名埋姓。拳师们的文化偏低,多靠口头传递,误传、误导、悟判普遍。因此王宗岳、蒋发等有关武术的人和事难以查清。要想考证到真实的结果,只能多多认真看书,客观研究古今各流派名家们的证据。如果能公正、认真、辩证、客观地研究,就会发现真理往往不在多数人手里,发现原来太极拳不出自张三丰和陈王廷。既能客观、公正,又有可靠证据的名家,要数武式太极拳名家徐震先生和吴文翰先生了。武式太极拳历代传人武禹襄、李亦畬、徐震、吴文翰等名家,对《太极拳论》的发现和研究,有最最突出的贡献。
【希望保持作者原意。如需删改,请同作者商洽。 多谢! 0451-5566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