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太极养生文化解析

[日期:2015-04-01] 来源:大庆油田杨式太极拳研究会  作者:会长 李 芙 [字体: ]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养生。在当今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健康长寿是人们期冀的美好愿望,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

对此,可以用一道算术题加以诠释:太极+养生=健康。

一、养生文化理念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据文字记载,我国养生文化萌芽于殷商时期,最早出于《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我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我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古人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就是五行学说,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五行学说不仅用于归类推衍自然界万物,更重要的是以相生、相克等关系来探索和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自我调控机制,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华所在。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用五行归类,人体的五脏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归于木;心推动血液运行,温煦全身,故归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故归于土;肺主宣肃而喜清洁,故归于金;肾主水而司封藏,故归于水。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古人的经典理论说明了养生之重要。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其养生法则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学始终讲究阴阳相合、虚实相兼、动静相依。这与太极养生理论是一致的。

二、太极养生机理

太极一词来源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传》)。 这就是说,太极之理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天属阳,地属阴,故两仪也称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天地分开之后的事物。北宋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图说》)

这说明太极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她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之术,太极拳对人体精、气、神的调养机制,说明太极拳运动的养生强身、调节身心的保健功能。

(一)太极拳对人体“精”的固守

传统太极拳对人体“精”的固守,主要是对“先天之精”的充实和“后天之精”的蓄养。根据中医理论,“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遗传之精。“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积蓄部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均藏于肾,称肾精。肾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人体内津水代谢的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中医的藏象学说,精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有“夫精者,身之本也”之说。强肾养精,调节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是传统太极拳健身养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以腰为主宰的太极拳运动,有利于强肾养精,固守先天之精。太极拳运动要求上下肢的动作协调配合,并贯穿于腰间,以腰带动四肢躯干而使动作节节相连、连贯圆活。如“云手”动作,两手的运动路线是互成上下,腰腿的虚实也是一致的。在手法上,如果没有腰的拧转,就不可能把“云手”的动作做好。在侧移换步时,如果没有松沉腰胯,就不可能使实腿更加稳定,虚腿更加轻灵,以实腿送虚腿。太极拳理论极为强调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如“刻刻留心在腰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要使动作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其关键在于腰。因此,太极拳的精髓之一是“活腰”。腰是身躯运动的总枢纽,是肾之府。全身上下以腰松活为主的运动形式,能不断地牵动着附着在腰部两侧的肾脏,使肾动脉的血流量增大,肾血管正常生理供血机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肾上腺、前列腺、胰腺等体内分泌腺的功能,有利于先天之精的固守。

先天之精必须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有赖于饮食和脾胃的运化。脾在生理功能上是对水谷、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散布,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脾在体上是生养肌肉,主四肢,故中医认为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太极拳动作的开合、起落、顺逆、直横等都是由不同的弧形路线构成的,其圆弧运动、柔缓均匀的速度和深缓细长的呼吸方式,对脾胃起到轻微缓和的按摩作用,帮助其消化、吸收、流通。在变换步中的拗步、转腰、合胯、领膝、迈步等步法,可带动太阴经(脾)和阳阴经(胃)之脉气上升,使三焦之气机通畅,促进中土运化水谷精微,为先天之精的固养提供养料。水谷精气的增加既充实了先天之精,又促进津液的生成。

在练拳中,口中常会产生出一种清甜稀薄的津液(唾液),具有养肾的作用。根据中医典籍“肾液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所以古人养生很注重唾咽之道。实验表明,练太极拳能提高唾液溶菌酶的含量和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溶菌酶含量的提高,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加食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提高,有益于排除入侵的微生物的感染,有助于免疫机能的加强。

(二)太极拳对人体“气”的滋养

太极拳除了养身外,尤以养气为主。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太极拳对人体气的滋养,主要是对后天之气(外气)的调纳和先天之气(内气)的摄纳。气在人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气遍及全身,既可用以催血,又可用以养血。气与血的关系是以气为主,血为副,气为卫,血为营。人的一生全靠营卫。如果血不足尚可暂生,气不足则立陷险境。因此,滋养“气”是太极拳健身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腹式呼吸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之一。它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为吸,合为呼,升为吸,降为呼;在变换姿势为吸,定势为呼;讲究动作的柔缓、均匀、连贯、圆活和深、缓、细、长的呼吸自然配合。这种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的运动方式,有利于胸部舒展宽松,使肺活量增大,纳取自然界中更多的清气(后天之气)。清气进入肺部之后,有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为宗气,积聚于胸中“气海”上司呼吸;另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后,循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输入血脉,转化为营气,以运行血液。宗气足,肺部的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就健旺;营气足,血液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器官就旺盛。

清气是先天之气(内气)的来源之一,内气在清气补充之时,又与水谷精气合成生化为元气、营气、卫气。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内气的摄纳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自然形态和改变呼吸方式来完成的。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是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气沉丹田。这些要领是对任脉和督脉的关注,以保持气血畅通。“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既头虚顶如悬,轻提百会;尾闾须中正不偏,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直线,使任督二脉之气畅通,营气则贯穿任督二脉输运血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会提得起则身体执中而不偏不倚,有利于气沉丹田。“丹田”正是中医通常指的关元穴,其居处正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汇聚处,是经络的枢纽,会通于全身各组织器官。正如《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的“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所以气能入丹田,气就能调和,就能加强营气的运顺,化生血液以营养四肢躯骸。故丹田是传统养生术聚气凝气至关重要之处。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分为两层,上层是膈肌以上为胸式呼吸,下层是膈肌以下为腹式呼吸。当上层后天气(外气)由鼻呼出,下层的先天气(内气)反降入丹田;当后天气由鼻吸入,先天气反由丹田逼上,形成了小腹一张一弛、一鼓一荡,保持虚胸实腹的状态。由于腹式呼吸,膈肌的上下活动幅度显著加大,不仅改变胸腔与腹腔的容积,加大肺活量,使体内气体交换能力加强,而且也对胸腔和腹腔中的脏腑器官作按摩活动,并使胸腔中负压大幅度变化,推动脏腑上下蠕动,从而使不随意肌组成的内脏也得到运动和锻炼。

从运动生理机制来看,当膈肌从吸气开始即行收缩到呼气的完全松弛时,缓慢细长的深吸气使膈肌收缩期占据了呼吸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使组织内线粒体产生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作为机械能消耗,另一部分转化为能的特殊形式成为经络和脏腑之气(内气),并随血脉行运全身。试验证明,长期采用腹式深呼吸,对于消除肝脏瘀血,改善其功能有显著的作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加强心肌营养,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太极拳对人体“神”的调节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对精神焕发,目光炯炯,言语宏亮,反应灵敏,称之为“有神”或“得神”;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神”的调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心理上对精神意志的自我调节,避免情感的过分刺激,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二是在生理上,通过意识活动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以达到健脑的目的。

在心理上,太极拳通过以“意”为基础的心志活动来带动形体动作,来达到精神意志的自我控制。太极拳练功前的洗心涤虑,以一念除杂念的要求,就是要以人的意志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克服内部情感的刺激,使思想集中,“以静待动”。

在运动过程中,又须用意志来驱除体内各种干扰,把注意力定向在意静、意动、意境上,同时去感知四肢肌肉关节在完成动作中的时空位置,并对所完成的动作跟原初的愿望进行校正,以保证形体的规范。太极拳运动中这种意识的心理活动,使个体在知觉和记忆中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选择和加工,一方面保证了对新的刺激信息作出反应,而出现优势现象,另一方面抑制原有不良信息的传入冲动,改变其原有注意焦点的不良刺激物,从而改善紧张、焦虑、忧郁、烦闷的心理,使紧张的情绪趋于稳定。

因此,练完太极拳后,人会感到心情舒畅,紧张感消失,躯体放松自如。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科研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练太极拳,人的大脑便进入以a波为主导的同步化有序状态,a波功率增加几倍,使人达到一种高度宁静的觉醒状态,神态清晰,精神集中,记忆力有所恢复和增强。这些变化在大脑的额叶和顶叶部最为明显。这两个部位正是高级神经系统主管意识活动区域的所在,对人体其他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生理上,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正是对不良情绪引起生理反应的良好的自我调节。当今社会中的文明病,主要是大脑过度紧张,肢体过懒闲所致。生活和工作上的紧张,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高度兴奋,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不利正常的生理要求而影响健康。

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的运动特点,能把人的有机体引进一种“松弛反应”状态。这种状态能为中枢神经对机体的机能进行自动调整创造条件,并向高极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良好的信息冲动,抑制原先发出兴奋的神经元和其他神经元的活性,减弱或中止其反射活动。

太极拳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广泛扩散,促使胰岛素分泌递质,抑制了丘脑情绪中枢的兴奋性和交感神经血管中枢的紧张活动,中止脑垂体不断发出的电化信号和脑垂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激素递质进入血液,从而推动血液循环。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对坚持练太极拳的知识分子的心电图的测试分析表明,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多方面而且明显的,它以特有的方式促进供血和刺激心肌传导,预防心脏的各种疾病的发生,有效调节人体内脏包括心脏的自律活动等。英国的科学家曾对126位心脏病病人做了试验,让他们打太极拳或做增氧健身运动。英国医学协会的《研究生医学杂志》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宣称这两种运动方式都会使血压降低,但只有太极拳可以使血压大幅度降低。报告表明了打太极拳有助于心脏病病人尽快康复。

精、气、神在人体中的作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是精、气、神的不断生化,是练精化气、气化成神、神能聚气、气能生精的相辅相成的过程。正是在三者互为因果的不断转化中,加速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培植了人体的生命力,增强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三、太极养生功效

太极拳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的运动特点,表现出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习练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因此,太极拳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一项体育健身运动。有很多科研部门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对太极拳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一)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功效

人体依靠神经系统活动,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太极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中要求习拳者全身放松。所谓全身放松,不仅是肢体要放松,而是要求思想、意识放松,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就使大脑皮层内的兴奋点集中于某一区域。根据生理学中的负诱导现象,大脑皮层其一区域兴奋的加强,势必使其它区域的兴奋减弱,起到抑制的作用。根据这一原理,经常从事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慢性病灶的兴奋,起到对某些慢性疾病的积极康复和医疗作用。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是快节奏,高效率,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势必会危害身体健康。因为当人们的精神负担于极限状态时,血液及内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便趋于消失。正是这一时期人体的免疫力很低,各种传染病、肿瘤等就会乘虚而入。据美国医学专家调查发现,有60%的患者所患疾病与生活紧张有关,其中尤以胃肠病、动脉硬化、心脏病、偏头痛和精神疾病为甚。

而太极拳的松、静、自然,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分布在大脑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消除大脑疲劳,活跃情绪,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保证了脑组织的供血,促进了脑的健康,对神经系统有重要的保健作用,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太极拳对循环系统的保健功效

人体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因管道内流动的物质不同,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美国心脏协会称: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和血液中胆固醇过多所致。据《健康报》披露,中国现有心脑疾病患者8000多万人,70%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国每年病亡人数的40.7%,源于心脑血管疾病。由此不难看出,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们获得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途径。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除了戒烟限酒和调节饮食外,最主要的手段是运动。而太极拳则是最有效的运动项目,太极拳运动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的动作组成来说,它包括各肌肉群和关节的活动,同时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采用腹式呼吸,主要是通过横隔肌的升降,促进胸廓开合、肺部呼吸。肺通气量增大,进入体内的氧相应增加,有利于全身新陈代谢的进行。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可增强各器官的功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医学科学证实,运动可以增加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简称HDL),它是血液中的良性胆固醇,可以帮助身体除去或减低恶性的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进而减低动脉硬化以至心脑血管梗塞的危险。科学实验证明,柔和缓慢的运动可以稀释血液。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对此观察,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平均血压为134.1/80.8mmHg,动脉硬化率为39.5%;而对照组一般正常老人,平均血压为154.5/82.7mmHg,即高压比练太极拳的老人高出20.4mmHg,动脉硬化率为46.4%,比练太极拳的老人高出6.9个百分点。因此,太极拳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无疑是理想的手段。

(三)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保障功效

氧是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成人每分钟耗氧量至少在0.25立升以上,人体内氧的贮量为1.5立升左右,因此生命活动所需氧气就只有靠呼吸空气中的氧获得。吸入人体的氧气经过肺脏,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组织细胞利用氧将摄入人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糖等氧化分解,产生可供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供给人在劳动及生命活动中应用。与此同时,身体中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它在人体内不能大量滞留,通过血液被输送到肺脏,再由肺脏通过呼吸排除。这是氧在人体内参与生物氧化的正常生理过程。正是这种频繁的不间断的呼吸及氧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才维护了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一些病人缺氧的情况。缺氧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轻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维混乱;重者头痛恶心,呕吐,四肢动作欠协调,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甚至死亡;慢性长期缺氧,表现为疲乏无力,心烦急躁,可带来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损伤。

对缺氧者我们经常采用的是氧保健,如氧吧、便携式制氧器等。但是最有效的补氧方式是坚持锻炼。太极拳要求采用腹式呼吸,呼吸保持深、长、细、匀,并且与动作协调,这就使呼吸肌(横膈肌和肋间肌)得到很好的锻炼。长期习练,可以加强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由于腹式呼吸,使横膈肌的运动范围增大,使胸腔的体积变化增大,腔内的负压和腹压变动也就增大,使静脉血更快地回流心脏,从而加快了血液循环,促进了新陈代谢。

(四)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促进功效

消化系统是人体九大系统之一,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系统和胰腺。通过消化功能,使摄入的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同化过程,被肠道吸收,变成体内物质,供全身组织细胞利用。其余未被吸收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被排出体外。

太极拳运动以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腰的转动幅度大,带动胃、肠、肝、胆、胰作大幅度转动。同时,深、长、细、匀的呼吸,横膈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于肝、胆起按摩作用,可以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功能,甚至治愈肝炎等疾病。同时,加强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进而改善整个消化系统,治疗胃肠方面的慢性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习练太极拳,要求舌顶上颌,此时津液频生,徐徐送入丹田,对于助消化、养容颜都有好处。正如养生秘诀所云:津液频生在舌端 寻常咽津在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

实践证明: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兼咽津液,则使人精气常留,颜色不槁,青春常住,病痛解除,步履矫健。

(五)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强化功效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够成人体的基本形态。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并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动、支撑和保护。从运动角度看,骨是被动部分,骨骼肌是动力部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

人老从腿脚开始。脚是一人体的运动器官之一,是一个奇怪的器官,它虽然被人们踩在下面,但却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全身206块骨头中,一只脚就有26块;它还有33个关节,20条肌肉,100多条韧带。《黄帝内经》曾记载了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有观趾法,即通过对人的一双脚的观察来诊断人的健康与否。足部本身是一个小宇宙,每一个细胞也是一个小天地。通过足部反射区的按摩,刺激位于足部的神经末梢,能对细胞之活动产生重要及直接的影响,也影响人体各组织系统的活动,从而达到体内各器官系统之功能平衡。

太极拳要求分清虚实,步法稳健,动作轻灵,迈步如猫行,对运动系统尤其是膝关节、双脚的骨骼、肌肉、韧带是很好的锻炼。如果按照足道养生的观点,我们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要求脚踩涌泉,经常是独立支撑全身,对双脚反射区是一种良性刺激,因此,不仅可以锻炼有力的下肢,提高关节、韧带的灵活性、柔韧性,而且对全身其它脏腑组织产生良好作用。太极拳运动使人体气血旺盛,促进骨骼肌肉的新陈代谢,改善红骨髓的造血功能。对运动系统具有很好的强化功效。实践证明,太极拳运动对预防和治疗帕金森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六)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效

内分泌系统是人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是人体一种特殊分泌方式。人体内有许多腺体组织细胞能合成并分泌具有高度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这些腺体因具有内分泌功能,故称为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它们没有导管,其分泌的物质——激素被直接释放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对某一激素敏感的器官组织,发挥生理效应,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体液平衡,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据美国研究机构从两组老年人骨骼及动脉硬化发生率研究资料的差异来看,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良好的。通过锻炼前后的检查发现,经过五到六个月锻炼后,血中蛋白的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这些都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资料显示,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有1.5亿之多,因此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健身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有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人的体质逐步向着增强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四、太极养生方法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用意念引导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汇武术、气功、导引术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习练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必须注重以下方法:

(一)学练太极拳要做到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太极拳重意念,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通过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太极拳独特的用意不用力,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二)学练太极拳要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太极拳“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该项运动要求心静体松,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气机周流全身,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收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的效果

(三)学练太极拳要重视下肢功力训练

通过人体下肢训练,利于气血下行,调整人体上盛下衰状态。“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出现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症状。太极拳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是人体吸收和气血循环运化为精血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强小腹、腰、裆部位及下肢运动正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的最基本的环节。腰脊和腿部增强,自然血脉流畅,精神旺盛,长久不衰,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诸症。

(四)学练太极拳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太极拳不仅是肢体上的语言,而且是太极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深的哲学、医学、美学文化内涵。因此,学练太极拳和其他运动方式有着很多不同。学练前要先看一些相关太极拳的书籍,了解太极拳的一些基本知识、动作要领及风格特点等,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储备,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学练时要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功和手型、步型等,然后再学习简单的套路,增加学习者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兴趣。在有了一定基础和兴趣后,再学习难度系数相对大一些动作或套路。这就像爬山一样要一级一级的攀登,最后才能达到顶峰。在此基础上,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运动负荷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高,使学习者系统地掌握太极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因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所有动作形成的阶段性变化,都受人体生理机能的制约,受条件反射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规律的支配。因此,掌握动作技术就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要求学习太极拳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它必须符合太极拳运动本身的内在逻辑,又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识发展过程。

(五)学练太极拳要持之以恒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曾说过:“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我国古代哲人荀子在《劝学》中也形象地比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阐明了学习持之以恒的道理。学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体会到练习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才能揣摩出太极拳的奥妙。正如拳彦所云:“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只有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提升太极拳的演练水平和技巧,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神奇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发挥出来,其养生健身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希望立志学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在持之以恒的学练中收获健康,获得快乐。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