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习练太极拳中的“松”与“沉”

[日期:2013-06-18] 来源:双鸭山太极拳协会  作者:李龙敏 [字体: ]

 

“太极拳讲放松,不松不得太极功”。“松”是太极拳的要旨,在习练过程中要全身放松,松到四肢,松到脚趾、手指,松到丹田、涌泉,松深、松透,进而才能精气不懈,气血贯通,经络无阻。体现外在的形体上则表现为开放自如,不僵不滞,沉稳扎实,根基牢固,如行云流水,延绵不断。“松”虽然是习练太极拳的要旨,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沉”。“松”是手段,“沉”是结果。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是一个由里及表又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的变化过程。所谓太极拳是一种哲理拳就是指这种运动是由精神到物质,由意识到存在的不断变化和转换的过程,从由表及里到由里及表周而复始,即心松才能体松,体松才能表现为力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只有心无杂念、目无旁物才能达到心理上的沉静,形体上的沉稳。一些太极拳的初学者未入门之前不太清楚如何才能进入“松”的境界,不知道怎样才能松,进而达到沉稳的目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如艺海拾贝,小有偶得,愿以愚见与众拳友共同探讨。

首先,在太极拳预备起势时就要做到全身心的放松,清心静气,心无杂念,正如《十三式行动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有些人在习练太极拳时或眉头紧锁或面目呆滞,或闭气发狠等等都是心未放松之表相。面由心生,可见一斑。有拳友说太极拳什么人都能练,但不是什么人都能练好,至少有四种人是不能练好的:一是好动不好静的人;二是争强好胜的人;三是私欲心强的人;四是善于巧取方便的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四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不安,心不安是练太极拳的致命弱点。存此心理的人就是练也不会练出什么大的效果。不过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就像阴阳转换一样,人的心情也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能坚持按照拳理要求去刻苦研修,使心理、生理有所改变,性情转移,道法自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武的僧道都身怀绝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够“入定”。道法自然,把身心都融于大自然之中,“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达到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则是最高的太极拳境界。

心能“入静”即为“内三合”奠定了基础,下一步要使“内意”转为“外达”,其表现为节节贯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当我们把第一颗骨牌推倒之后,它碰倒了第二颗,第二颗又碰倒了第三颗,以此类推,这就是节节贯通的道理。行拳时要以腰为核心,上则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手为稍节领劲;向下则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足为稍节领劲。试想一趟多米诺骨牌发力点未倒后面的如何能倒,或是中间的未倒后面的先倒,这样就丢失了发力点,或未倒之段有如僵滞,断筋丢劲,不谓太极拳也。

“松”与“沉”是相辅相成的。“松”不松懈,它是能量聚集的准备,是为力量与方向转移而留有的余地。“沉”是由“松”而来,只松不沉谓之懈,只沉不松谓之僵,硬者易折,至柔则刚。所谓节节贯通就是“松”与“沉”的变化过程,二者之间的有机转换与变化构成了太极运动的核心。

“松”与“沉”是一对孪生兄弟,互相关联,互相演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无穷尽也。这是习拳者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如何“松”,如何“沉”,则难于把握,需要我们在长期的习练中理论引路,名师指点,加深理解与体会。有人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双重为病,双沉不为病。双浮为病,双轻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轻半重不为病。半浮半沉为病,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虚离,这是“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之外皆为“病手”。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拳、艺术拳、哲理拳,其中的奥秘博大精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实践——再学习,不断去探索总结,以求进步与提高。

抛砖之拙见,愿专家及拳友指正。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如何练好太极拳
下一篇:太极拳的感悟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