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如何练好太极拳

[日期:2013-05-21] 来源:雁窝岛陈氏太极拳协会  作者:宋海洋 [字体: ]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拳种之一,是祖国辉煌的文化遗产,在技击、健身、医疗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集中国传统医学、传统美学、哲学等一体,以太极哲理为指导,把练拳与太极哲理结合起来,通过调息养神,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太极拳源于太极,又体现了太极哲理。

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了解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为什么走圆和太极拳的属性。

 一、太极拳及门派

太极拳是武术名家根据古代打仗的经验,结合中国道家的阴阳之理,编造出来的一种拳术,由于动作刚柔、开合、动静、虚实、进退等。符合太极阴阳之理,形成了矛盾的统一,故名为“太极拳”。据传太极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但没有形成门派,直到宋元时期道教名家张三丰对太极拳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武术一派,流传至今。

产于明末清初的陈氏太极拳是陈王廷所创,由陈家传到杨家,又由杨家传到武家,又传到孙家,杨家传到吴家,故太极拳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五家。各家太极拳经各自长期练习,特点、风格各不相同,虽然拳理一样,但各有特点。

陈式太极拳以缠丝颈为主,动作力求柔顺,以柔克刚,具有缓、柔、稳的特色,以身领手,动分静合不断变化,着重弹、抖劲的锻炼,动时不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浑身无有不动,贯穿整体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从而可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统一效果。有很强的爆发力,动作上始终保持着柔化刚发的技击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练法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姿势顺和大方,拳架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样人群练习。故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

吴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发展而来的,以杨式小架为主,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拳法自然,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为主。不轻易妄动,此式太极拳以柔化见长。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姿势舒缓紧凑,步法虚实分明,以“内气潜转”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身,不相遇越,出手不过足尖,不纵不跳,以气领身,外柔而内刚,有“绵里裹针”之说,很适合体弱老者练习。

孙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进步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虚实分明,走架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二、太极拳中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圆的运动

1、太极拳中的缠丝螺旋运动形成的轨迹就是一个圆,古代就有“一圆即太极”之说,练拳时全身处处走圆,根据“一动无有不动”的原则,在外形上要处处划圈,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跨圈、膝圈、足圈。在体内则是气血旋转,内走螺旋外走圆,练圈要从大圈练到小圈,小圈练到无圈,无圈就是外形看不到圈,做到无圈之形有圈之意。

2、太极拳中的“运动如抽丝,运动如缠丝”及“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都是解释了在练拳运动中,动作要走圆,而且动作均匀,故有“匀生活、慢生柔”之说,螺旋缠丝始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动作当中,才能达到棚、捋、挤、按的相互转化,形成了空间一个整体圆的轨迹。

三、练好太极拳的三个原则

1.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虚实分明。

根据陈式太极拳谱规定:

1)“立身中正撑八面”;

2)“上下相随人难侵”“尾闾中正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上述拳谱说明,练太极拳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做到动作能分清虚实的转换,就可耐久而不疲。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因此练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的分清虚实,周身节节贯穿,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所以练拳一定要立身中正,安舒。克服双重,力求单轻。

2.从柔到刚,从刚到柔,刚柔相济。

拳谱规定:

1)“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自可得内坚刚”

3)“运动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

根据拳谱可以看出,练习太极拳首先要练掉自己的原有坚硬劲,使硬变柔,在柔软之下,向更有弹性的坚刚劲迈进。只有具有这种弹性刚劲,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就能体现出太极拳的“柔中寓刚,棉里藏铁”的风格。在练习中既不能纯用柔,也不能纯用刚,纯刚法气辅全身,牵制不利,到达落点也不能表示坚刚,纯用柔法气散不聚,没有归着,到达落点,也不能表示坚刚;该用刚时而用柔,则气应聚而不聚,该用柔时而用钢,则气应散而不散;皆不得刚柔相济的妙用。要想练好刚柔相济的效果,就必须做到“到达落点时用刚、运动转换时而用柔”,似松非松,架子拉开而不过,动作饱满而不老,展开不失严谨,这样才能去掉气欠不实、得到刚柔相济的妙用。

3.从慢到快,从快到缓的快慢相间运动

太极拳谱规定: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初学者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3)“由浅入深、由徐入疾、形抗五岳、势压三峰”。

根据拳谱规定,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开始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但是慢不可慢到面部表情痴呆,动作凹凸不平。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做到虽快,但动作仍能保持沉着,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也就是慢而不呆,快而不乱,做到快和慢适中,并统一起来。即动作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后复转慢,周而复始,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缓应急随,神理贯通。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

、充分理解太极拳的柔性

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柔功,练到上层功夫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依赖一呼一吸之引导作用,达到功劲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影飘忽莫测,看似柔绵无力。实则无坚不摧的虚极太极境地。

1.周身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练习时要做到,顺项贯顶,两膀放松,虚灵顶劲,束肋沉气,提顶吊裆;裆间有撑月之感,五趾抓地,两腿微弯,动作匀而圆,视如车轮,开合如怀中抱月,做到柔而不软,用意而不用力,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步履轻随,如猫擒鼠,步步滑齐,如履薄冰。

练习时要做到筋骨肌肉保持极度放松状态,但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放松不等于松懈疲软,要保持相对弹性、韧性和灵活性。练出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内劲,才能沉着而不僵硬,轻灵而不漂浮,真正做到,运化如绵,发劲如钢。

2.太极拳的刚柔表现水的三态。

《道德经》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有三态:液、气、固(冰),常态是水,散则成气(蒸汽),聚则成冰。气和冰是水之变态。所以我们在演练太极拳时,动时似气一团,形无定踪,柔时似水无缝不入,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气聚之则爆,水聚之则涨,水寒之则冰,三者都是无坚不摧。从形而言,极柔软者—水也、气也,极坚刚者—冰也。技击时虽然招法万千而理却一贯。即发时如水之柔软,如气之无形;着实似坚冰之锋利。练习时身体动作要如“神龙之行空,似矫蛇之游水,行无定踪,灵活多变,犹如水之奔腾,无坚不摧”。

练习太极拳,形象的看,有时象静水缓流,有时象迭岩流水,有时象急流猛旋,弯多滩急,有时也象暗流阴河。总之,太极拳的功力是一种“滴水穿石”之功,必须有一定恒心和毅力,是一个漫长锤炼过程,同时在练习时也要有一定的霸气,要象发怒咆哮的水,要如海中巨浪翻滚,如江河中洪水奔腾。所以太极拳技击之术是柔胜之术。

综上所述练好太极拳要做到一圆、三直、四顺、六合。一圆即:每势以转圆为主,不断续、不堆洼;头直、身直、小腿直,要求: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要顺腿、顺脚、顺手、顺身;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做到动作连贯不流水,单轻而不双重,每势清晰不断续。练习时心要静,心静则神聚,神聚则气敛,气敛则身灵,身灵则劲整。常练才能懂劲,懂劲则神明。

总之,太极拳来源于太极,又表现着太极,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提高自己,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效果。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