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寻根溯源”孙氏太极原理探究

[日期:2012-10-31]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曲兴泰 [字体: ]

孙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集太极、形意、八卦之大成,其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孙先生在介绍孙氏太极拳理时指出,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我等后辈在习练孙氏太极时,本着“三拳合一”的拳术体系,方能有所精进。其涵义有二:一则,将形意拳刚猛直入的手法、八卦掌灵活多变的身法、步法,巧妙入微地同太极拳交融一体,三家合冶一炉(形意的手、八卦的走、太极的腰);二则,“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说盘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盘架子时也就同时练了推手和散手。在习练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恪守和注意的地方,现赘述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孙氏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要恪守的要求:

(一)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孙氏太极的“三拳合一”,不是一手形意、再一手八卦、再一手太极杂合而成的,而是将“形意之整、八卦之变、太极之灵”高度融合以至阴阳混—的太极劲,是以太极拳理论为指导的标准的太极拳。如《太极拳论》、《太极拳经》、《十三势行功心解》等,同样适用于孙氏太极拳。

(二)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孙氏太极是标准的单重。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重心只在一条腿上。盘架的时候,好像脚下始终在走。一只脚进步时,另一只脚必定要跟步;一只脚退步时,另一只脚必定要撤步,重心始终在一只脚的脚心上(涌泉穴)。也不要走成忽进忽退、一窜一撤,要有一种落叶漂在小溪中的感觉,水流而叶不动。颇有一种“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的意境。

(三)避三害

1.努气:憋气用力的意思。气憋满肺部,容易发生胸满、气逆、炸肺等诸症。

2.拙力:如用力攥紧拳头或使全身僵硬的力就是拙力。用拙力者,全身发紧,血脉不通,经络不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

3.挺胸提腹: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自然就会失去“灵、稳、准”的功效。

欲避三害,练习时应当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含胸实腹,使全身上虚下实。做动作时不可用力,用意念将动作做到位就可以了。

(四)守九要

1.塌:就是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2.扣:就是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

3.提:就是谷道内提,通脉固气之理。

4.顶:就是三顶,即舌顶上腭,头顶天,手顶前,是通任督和舒展筋骨之理。

5.裹:就是两腿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就必然要向里裹劲,是蓄气待发之理。

6.松:就是要松开两肩如拉弓,但不能使膀尖外露,周身关节也要放松,主要是两肩下沉,是使气血畅通之理。

7.垂:就是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坠垂劲,是引气下沉归于丹田之理。

8.缩:就是两肩两肘,两胯与周身要极力往回缩劲,但不是松软的收缩,而是周身要往一处收劲,使周身紧凑并成为一个内外坚实的整体,是防御外来打击之理。

9.起钻落翻:就是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打落,如车轮之循环无间,周而复始,是取胜之理。

“九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九要”要并重不偏颇。

二、孙氏太极拳有两个重要的桩功:

1.无极式:即套路起势之前的开脚尖静立动作,要作到“沙地之中直立着一根竹杆”的意境。主要训练一轴到底和周身一体的感觉。

2.三体式:即形意拳中的三体式。孙式太极拳是以形意拳为骨架的,融合有大量形意拳的内容,所以用形意拳的三体式作为基本桩法,是顺理成章的。

三、单式反复练习

在一套孙式太极拳中,有许多动作是可以择出来单独反复练习的,以提高对动作的理解和练习的效果。下面分别讲述。

1.懒扎衣:在前后的来回运动中反复体会棚捋挤按这四个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特别是两手反身的圆周运动(棚),要仔细体会如抽丝裂帛的感觉,这是最常用到的。

    2.开合:原地不动,但两脚的重心随着开合转换,反复开合,体会全身的感觉,特别是腰、背、肩、肘、腕、指的节节贯通感,体会“力发于脊”的作用机制。开合也可以和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结合起来反复练,这样综合效果更好,但建议开合还是要单独多练,因为它太重要了。 

    3.搂膝拗步:这也是拳趟中非常多的动作,单个数量上(把倒撵猴算作四个)和开合相等,足见其很重要,所以不可不细心体味。它的最基本动作就是两手向里划圆,正好与云手相反。除了按照套路中向侧后方迈步做外,还可以向前进步,向后退步做。向前做动作与常规一样,这个动作与形意拳中熊形很像,向后退步做只需把原来向前迈出的脚向斜后方迈出去,手与脚的配合不变,此式与形意拳中的倒劈拳相仿。前后反复做熟后,还可以横向移动做,或向任意方向转向做。

    4.云手:手的动作无改变,而脚下则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向前走,脚向斜前方迈,向后走,脚也要向斜后方迈,与形意拳之鼍形相仿。此式与搂膝拗步的手正好相反,后者是由外向里划圆,而此式是由里向外划,脚步是一样的,故两者可以结合起来练,更有利于体会身体和手的配合。

四、练好明劲

明劲就是孙先生说的顺劲,他在《太极拳学》中讲述动作时一再说“手要伸到极处”,就是说在此阶段要把身形、步法做扎实,把动作做大,做足,做圆满,要练大开大合,练顺劲。开就是开,要尽可能地开,开得越大越好,开时的意念越远越好,劲儿要放出去,放足,力要发出来,发顺。该放的能放出去,放到极处,该收的能收回来,收到极处。所谓“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大凡刚练习太极拳的人,周身是散乱的,无规无矩,不听使唤;练到一定程度,有了些规矩,动作比较齐整了,但却是僵硬的,多余的劲力还没有来得及去掉;只有练到相当的程度,才能体会到柔劲。所以,第一步练明劲时,不是不要柔,而是还不可能柔。把明劲练出来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开,只有体会到开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开合收放吞吐和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如何运劲儿的。一个不知道刚的人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柔。明劲是一个长功夫、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入门的阶段,却又是不可跨越的阶段。在练明劲时,意念是单向的、简单的,只想着克服阻力把动作做完整就行了,这就是郝为桢先生形容的全身都在水中,处处都有阻力。只有在长期的明劲锻炼中才可以将虚浮僵硬之气化去,身体越来越柔,越来越轻灵,动作越来越自然,从招熟而渐进懂劲,生铁已成钢也。

 孙先生倾一生之力,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若要领悟孙氏太极堂奥,必要精于学习,其中孙先生撰写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更需拳友反复研读。谨以此篇做抛砖引玉之用,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