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心身双修练太极 ——浅谈太极拳健身之体悟(1)

[日期:2012-10-11]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44辅导站   作者: 宋殿武 [字体: ]

       

 

太极拳是内家拳,练拳时,必须内外兼修,心身双修,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着熟、懂劲、神明”之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心身双修练拳架——达到“着熟”

太极拳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练拳架就是练太极拳的基本功。心身双修要在一招一式练拳架的过程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但是不少初学者往往只注重学招式、练动作,而忽略心态的调整和修炼,因此,进步不快,甚至停步不前。所以,在练拳架的过程中注意心身双修至关重要。

1.先在心,后在身。这不仅是练拳和心身双修的顺序,更是练拳和心身双修的基础。包括练拳之前,做准备活动时,也不能只是压压腿,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最好做到“三调”:调息、调心、调形。息调心自安。调匀呼吸,集中精神,达到心平气和,神凝意专去练拳。开始做动作,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传统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是最讲究立身中正的。要立身中正首先要心平气和。《四平诀》中说:“心平则气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腿平则劲正”。只有心平气和,才能体松身稳,立身中正。

2.身虽动,心贵静。练拳架,心静是身动的前提。也是心身双修的基本要求。因此,练拳的第一要务是做到心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定。如何修炼心静呢?第一必须排除杂念。练拳时不可胡思乱想,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心浮气躁。心底无私天地宽,心无杂念方入静。只有摒除杂念,才能静下心来练好太极拳。第二必须静心演练,专心致志,苦心治技。李并畬在《五字歌》中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古人云“不专心致志不得也。”习练太极拳最忌讳粗心浮气,不静心专研,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手脚不能同步。只有静心演练、专心致志,苦心治技,才能拳有长进,心身健康。            第三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动中求静,就是行拳的一招一式动作中,要体现出内心的柔静。在行拳中,放松的心情、沉稳的心态要体现在体松身稳动作柔的动态之中,做到动静合一是修炼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只有坚持身心双修,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动静合一的境界。

3.势势、刻刻皆留心,仔细留心向推求。练拳架,主要是照拳谱上一招一式地练。重要的是应该按《十三势行功歌》所指出的,势势、刻刻皆留心,仔细留心向推求。

首先,“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必须做到用心默记拳谱,每招每式都要细心度察,精确把握,要达到“着熟”,获得高超的拳艺,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其次,“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要特别留心自己的腰脊,做到以腰为轴,身手协调,小腹丹田要保持松静,使气息鼓荡充盈,气力合一。

再次,“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仔细、用心地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探索,将会使拳法动作顺乎自然,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否则“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如果不能心身双修,不用心去实践追求,只会是白费功夫,浪费精力,到头来只能遗憾惋惜。

心身双修“抓三炼”——渐悟懂劲

心身双修抓“三炼”,具体来讲就是“炼意”、“炼气”、“炼身法”,做到“以意引气,以气运身”,久久修炼,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即得真正的内劲,逐渐由“着熟”而体悟“懂劲”。但是,不少习练太极拳的朋友都不注重“意、气和身法”的修炼,而止步于“着熟”阶段,不再进步与提高。

1.练意。意指意念、意识是大脑的功能。但也离不开心脏的功能,因此,也称“心意”,心里的想法,也就是意念。所以炼意是对心与脑的修炼,做到静心用意,达到心与意合,心想事成。如何炼意:

首先,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说的是不能用拙力、僵劲。而是要以“心为令”,用心意、意念来指导动作。而且是每招每式每个动作,以及在动作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由意念引领形体进行。做到意动形随。特别是在意识、意念上要弄清楚太极拳每个动作的特点、规则和要领,才能做到正确的指导和引领。切实做到用意不用力。比如:太极拳有身肢放长的特点,就要着意求开展,引领身肢放长,做出舒展大方的动作。

其次,意守丹田。练太极拳强调“以意行气”,内气的修炼离不开意念的修炼,意念要引导内气下沉丹田,在每一个动作的定式时,都要用意把内气完全收入丹田,意到气到,只有意守丹田,才能气沉丹田。太极拳还特别强调“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凡以意念为先导,着意于周身骨节肌体的放松,使上下通顺,内外意气劲相合,做到呼吸与开合动静之间自然顺遂地结合,自会产生“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效果,这叫在意不在气。反之,“气滞则疾生”。“滞”,滞留不通的意思,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呼吸,过分讲究运气,把气和力憋在肌体里,滞留于筋骨血脉间,以自束缚,致使动作僵滞,甚至会出现呼吸急促,憋气胸闷,这叫“在气则滞”。所以,太极拳之气是“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从而使遍体肌肉、神经得到充分营养而产生积极有益的健身效果,也可获得“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真正内劲。

再有,劲断意不断。是指意念指导动作,做到内外相合,节节贯穿。在行拳中,每个动作在完成“意到、气到、劲到”的定式时,动作瞬间似乎停了,劲力瞬间似乎断了,但是意念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含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穿得非常饱满,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这种感觉是初学者感受不到的,只有达到“用意、行气、懂劲”阶段才能有所体悟。

2.练气。张三丰祖师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说:“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 ,也是行气练气的拳,因此要注重内气的修炼。练拳不能无动静,练气不能无呼吸。炼内气要在行拳中从练呼吸入手,炼呼吸主要可分三个步骤,循序渐进。

第一步,采用自然呼吸法——练静心养气,达到舒适自然。行拳时利用鼻子配合动作呼和吸,并且是只用肺部进行自然浅呼吸,肺活量小,未能牵动呼吸肌、横膈膜及腹部、肋软骨等组织和器官。自然呼吸有利于神舒体静缓缓演练拳架,减轻考虑动作如何配合呼吸的思想负担和精神负担,更好地把拳架准确无误地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来。行拳中自然呼吸可修炼静心养气,根据动作的难度大小及长短配合呼吸,从起式到收式,都要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动作和呼吸结合上,达到舒适自然,进入慢细深长稳匀悠的状态。

第二步,采用腹式逆呼吸法——练气沉丹田达到内气充盈。腹式逆呼吸属自然深呼吸,要求以意行气,吸气时小腹自然内收,有意识地把气从腹腔(下丹田)缓缓提到横膈膜之上(胸腔下部),呼气时把气从胸腔下部慢慢地沉至腹腔(下丹田),腹部自然鼓起。即所谓“一吸气贴脊背,一呼气沉丹田。”这样呼吸不但能牵动腹腔、横膈膜、肠、胃、肋软骨等组织和器官,加强这些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达到内炼之目的。行拳中采用腹式逆呼吸以意引气炼气沉丹田,炼得内气可在意念的统领下,随着以腰带臂,节节贯穿的内劲的运行,可以由丹田灌注到周身各个部位。如伸出掌时,将意念集中到主攻的手臂上,就会觉得手臂以至手指发胀,这正是气血流注的感觉。即体现了“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的效果。用功日久,自然内气充盈,气满充胀,气血灌注,劲力饱满,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第三步,采用脐转胎息法——炼一气呵成,达到淡定飘逸舒畅。练太极拳从生熟到熟练从僵硬到柔软,从方整到圆活,呼吸配合动作,通过气沉丹田,内气充盈,达到“意不气,气自来,”此时,便可采取脐转胎息法,调气匀息,从太极拳的起势到收势,可以采用内气一贯到底而毫不喘息,做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太极拳套路的编排不是以呼吸为准绳,每伸每缩其长短是不均匀划一的,这样势必做不到伸时定是呼缩时定是吸,或伸时定是吸缩时定是呼。再则慢练,一个伸用一个呼不够用,加一个吸也不够用,所谓的开呼合吸就毫无意义。而一气呵成是感觉不到一呼一吸的,当呼或吸极深或极短促或极慢到似憋气没有呼吸时,你才会察觉到自己呼吸的存在,察觉到呼吸是如此的特别,如此的舒畅。这就是胎息。是肌体最佳的自然状态。一气呵成练到相当程度时,操作会发生变化,每式的始点、终点、中间过程其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剩下就是空松圆活,气势上呈现出淡定飘逸舒畅。

3、炼身法。身法是太极拳的根本,本故而枝荣。身心的修炼,离不开身法的修炼。同样,“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和气的修炼,都是要通过在修炼身法的过程中去体现。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对修炼身法的要求。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立身中正,全身放松,身肢放长。炼身法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身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闾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全身放松,在心情放松,精神内敛的同时,周身骨节均需松开自然,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身法修炼要达到松柔,松沉和松净之境界,身肢放长包括:“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身躯放长,含胸拔背­——脊背放长,沉肩坠肘——手臂放长,开胯屈膝­——腿部放长等等。只有身肢放长了,身法才能舒展大方,内气才能贯穿周身,才能打通周身血脉,才能有利于增长内功,促进心身健康。

其次,要周身一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炼身法要做到周身一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同时要做到上下相随,“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脚动,眼神亦随之动。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还要做到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曰“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行拳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再次,炼身法的关键是要腰脊带头,分清虚实,相连不断。拳论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主宰于腰”、“腰为车轴”等等,所以炼身法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带动四肢运动,腰的左右旋转带动手和脚,带动周身关节、节节贯穿。分清虚实,要以腰为中心,腰要有意识地向下松沉,以助气的下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动作圆活。相连不断是以腰运身,在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的基础上,从起式到收式式式相连,连绵不断,中间没有卸劲和断劲的时候,也没有神气呆滞、别有所思的情况发生,更没有松口气,离开用意的表现,而是自始至终相连不断,有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势若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总之,通过炼意、炼气、炼身法,长内劲、健身心,循序渐进,体悟懂劲。

心身双修随心欲——阶及神明

太极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阶及神明”是太极拳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心身双修的最高境界。而要达此境界,必须持之以恒,越练越精,通过牢记和反复思考实践,逐渐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地步。

要随心所欲——阶及神明,必须明理、明法、明规律。明理,拳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和谐辩证法的哲理为基础的。可概括为太极拳始于无极,和于阴阳,法于五行,顺于自然,寿于善者。悟明拳理,方能使太极拳升华为哲拳和上乘功夫。明法。掌握和领会太极拳的练法要领和基本规则是提高太极拳技能的关键。所以,太极拳的眼法、手法、身法、腿法、步法,都要按照《太极拳说十要》、《十三势行功歌》等要领、规则,一招一式仔细推求,务求正确,坚持长期苦练,自然会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地步。明规律。太极拳的行拳规律是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内容也极为丰富,主要可用十个字来概括:“静、松、正、圆、沉、慢、稳、匀、柔、活”,学习领会好,功到自然成。

要随心所欲——阶及神明,就要不断提高炼意、炼气、炼身法的水平,逐渐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合一,混元一气,使各种招式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肢体动作。是意与气自然而然地催动腰身、手足形成自然、准确、规范的动作,是形神意气劲的高度凝聚。从这种形神意气劲的高度凝聚而形成的动作招式,自身感觉即轻灵又自然,即虚无又沉稳,犹如行云流水,自身松静自如,从而进入一种无天无地,无物无我,虚幻灵空的精神境界。

要随心所欲——阶及神明,就要做到如拳论中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太极拳锻炼实质是炼精气神,这也是练拳的最高层次,行拳的过程,就是“凝神炼气,炼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达到精气神相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到了这一步,功夫至顺至柔,随心所欲,内劲充实,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沾手即出,各种拳技技能已达炉火纯青境地。至此,离武学的巅峰——炼神还虚和“阶及神明”恐怕没有多远了。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总之,只要习拳朋友们把太极拳当成一种终生的心身双修的锻炼方式,持久而不间断地修炼,不仅提高自身的拳艺水平,更增强体质,益寿延年,使生命永葆青春,健康快乐地渡过一生。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