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老当益壮的太极人——记太极拳著名拳师王培昌先生

[日期:2012-02-13]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王 斌 [字体: ]

 

    王培昌先生,1939年生于上海,退休前为哈尔滨汽轮机厂高级工程师。现任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杨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哈尔滨市体育总会、哈尔滨市武术运动协会2009年首批授予“老武术家”称号,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著名拳师,哈尔滨市杨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哈尔滨市武苑研教中心委员。

先生幼承家学,幼年随父亲练习武术基本功,15岁随堂叔王克勤习太极拳,16岁入上海著名杨式太极拳家董世祚先生(杨澄甫入室弟子)门下,系统学习杨式太极拳术,得杨家真传。先生在其文章《德艺风范泽后人--忆在恩师董世祚先生身边学拳的日子》中,对幼年时的学拳经历曾作了如下介绍

回想起五十六年前,在董老(世祚)门下学拳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

我是由堂叔介绍去董老那里学拳的,当时董老看我年龄小,不教我拳,仅让练习站桩,一站就是三个月。当时,我什麽也不懂,老师讲如何练,就如何练。

经过三个月后,接下来,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功单姿势。所谓单姿势,就是一个桩功在原地反复练习。实质上,是劲功与桩功相结合的练习法,也可以称劲功或活桩功。主要练习腰、胯、腿,锻炼人体中、下部的力量。也是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后,方开始授拳。董老教拳与一般教法不同。他三天给我讲一式或者五天上一式。他讲的每一式,你回去练,认为练好了,他看了满意了,再给你讲下一式。如果,你一式未达到要求,一直等你练好后再往下讲。这样一套拳整整讲了一年半,也练了一年半方结束。看着学的慢,实质上是快。等拳学完了,基本上也定架了,无需反复地改正。

    董老给我讲的拳架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拳架不同。它是一套大开、大合,拳架走起来,以腰胯为主,每式可连,也可停。如果,每个拳式练时停2~3个呼吸时,整个一套拳,练起来似桩功。它的拳式程序与社会上流传的85式传统杨式拳相同。如果按每式2~3个呼吸法来练习,那么这套拳就相当于85式传统杨式拳的桩功了。可知其功力之大小。演练此拳,一定要到位,每个动作,每个方位均要清楚,走起拳架来一定要方方正正的,后来我们俗称它为“方架”。练太极拳者均知,练拳时要先求方、后求圆,然后再方圆相生。

练了若干年之后,方知董老教我的这套拳是杨式传统练功架,也称“大功力架”。一般是不传给外面的,仅在杨家入门弟子内传授,在杨家弟子内若年龄比较大一些的,一般传授“养生架”。

练功架,也称谓八五式,八五式是指八法及五步,拳谱为八十一式。它的由来是九.九,八十一式。也有九.九归一之意。

现在,回忆起来,董老教我练习太极拳的程序是科学的。因为,我学拳年龄小,不易定心,因此要我站桩,站桩是武术的入门功夫。一切武术均是由桩功开始。桩站好了,心也静了。开始练习劲功及势功(即单姿势),到有了劲力,脚下也有根了。然后才开始习拳架。拳论云“先开展,后紧凑”。因此教我一套大开大合、对称拉长的“练功架”,使全身放长。然后再圈起来走85式传统杨式拳。我们俗称练功架为方架,85式传统杨式拳为圆架,因为它一切要按规矩走圆。也正如人们所说,打拳如写字,先写正楷后再练行书。

练了几十年的太极拳,有一点体会,想练好太极拳,一定要从筑基功夫练起,基本功练好了,再认真按规矩练拳,今后的一切就好办了。如果不打好基础,想一下子把太极拳练好,也不是一件易事。

大年初五,师徒团聚共庆佳节,席间,弟子们问询,如何离开恩师来哈尔滨近半个世纪之久,而当年学的拳架不会“走架子",而现在学拳的人,一离开老师就把拳架“打走样了”,其实这就是看基本功扎实与否。回想自六十年代离开恩师以来,只要走杨式拳架,恩师当年行拳走架的气势、神态就出现在眼前,恩师当年的谆谆教导时刻于耳畔回响,闲暇时,恩师的每个动作会像过电影一样,浮现脑海,时刻提醒着自己---

几十年来遵循师教,刻苦磨砺,对太极拳术的真谛略有所得,这里面饱含着恩师无数的心血和精力。恩师多年无言的大爱,让我一生感恩,催我一生奋进,我将不遗余力地推广普及传统太极拳,报答恩师的谆谆教悔。

 

大学毕业后,先生分配至哈尔滨汽轮机厂工作,先生由南及北,以武会友,28岁(此时在汽轮机厂工作)遇陈照奎先生弟子郑明溪(当时也恰在汽轮机厂工作),学习陈式太极拳新架一、二路,尽得所学。

32岁遇吴图南老先生弟子张宇,系统学习吴图南式太极拳、械及杨式小架,并曾多次进京拜见吴图南先生,进而承图南先生指授,深得真传。说起先生学习吴图南式太极拳、械及杨式小架的经过,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武林逸轶事。先生在其《我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的经过》(此文发表在2004年第4期<<太极杂志>>)中讲到:

1972年的夏天,家住南岗的拳友关铁铭来找我,告知我从北京新来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拳打得非常好,推手水平也很高,打遍了哈尔滨(江畔、兆麟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等处)未遇敌手。他已经替我约定星期日上午7时,在儿童公园的北京站与此人见面。在关铁铭来找我之前,我已经听说了这个人,心里也想去会会。

星期日的清晨,天气非常好,我在儿童公园北京站看见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中等个,身材匀称,长得很精神,正在同一位老者推手,不时指点指点。我走上前说:“我们俩推推。”接手先走了几个圈,他要我问劲,我说“你先问劲吧!”他向前一逼,我来一个往下、往上、往前的按劲,只听“砰”的一声,我们俩相互跳出约有一丈多远。于是彼此停了手,均说好。他问我是何处学的拳,练的什么拳,我回答在上海学的杨澄甫先生拳架。他说他是知青,插队落户在内蒙,这次选送工农兵上大学,现在黑龙江省中医学院念书,拳是跟北京吴图南先生学的,练的是杨少侯小架。此次是出来访友,并拿出吴图南先生给他写的信,信中吴图南先生称他为“张宇生”,落款“师吴图南”。等了一会儿,关铁铭、刘少伟、张永好三人来到,寒暄一阵后,我们四人同张宇来到我岳父家,我岳父住光芒街86号,离儿童公园很近,步行约十分钟,家里有个大院子,便于习武。我们吃过早饭,张宇在院内完整地将吴图南先生的拳械套路示范给我们看,关铁铭、刘少伟当即表示愿意从学,张宇同意每星期六、日下午到我岳父处教拳,先从定势开始,每次我均在旁边观看,当时我习练陈式拳兴趣正浓,对吴式拳不甚了解,所以未学。

次年,我因公去四川德阳,路过北京。张宇给我写了一封介绍信去北京见他师兄李琏,李琏当时在中国工商银行西单(东单?)商场附近的分理处工作。我住在北京重型机器厂招待所,登记住宿后,我就去找他。在分理处见到李琏,他问我是否从哈尔滨来,我说是,拿出张宇的信。他说他收到了张宇的信并约我第二天清晨去紫竹园。第二天早上去紫竹园,李琏正在门口等着我。进园后,二人推起手来,互有胜负,接着李琏把连势及小架打给我看。中午我在李琏家吃的午饭。李琏送我时,约我明晨7时整去天文馆见吴图南先生。

第二天去天文馆见吴图南先生,图南先生正在教拳,学者十余人。经过李琏介绍,我正式认识了先生,先生时年90岁,很健谈,精神矍铄,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这是我第一次向吴图南先生求教。后来的几天里,我每天清晨都去天文馆看图南先生授拳。五天后我便进川了。

从四川返哈后,我就跟张宇学吴图南先生的太极拳、剑、刀。一年后,中医学院从东香坊搬回安乐街现地址,因为离家很近(我家在体育街),所以我们同住了一段时间,此时我开始学练杨式小架太极拳。张宇住校后,我每天清晨到中医学院同张宇一同练拳,历时一年。张宇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医学院工作,后考上北京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分配到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我曾去北京看望过他,后来又两次进京向吴图南先生求教,这是后话。从那时起,我一直研练杨式小架至今,除我之外,关铁铭、刘少伟、靳凤林(从刘少伟学的杨式小架)都学习过杨式小架太极拳,因近年联系不多,所以他们是否还练小架或又将小架传授给什么人,我不太了解。

以上是我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的经过,供大家参考。

 

34岁又遇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汉三先生,受其点拨和启发,深有所得。2010年,在刘汉三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先生又作《深深怀念的岁月--纪念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汉三先生诞辰110周年》一文以作凭悼,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再次呈现于世人面前:

刘汉三(字作傑)先生是天津人,吴式太极拳名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由哈市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历生先生的大弟子老孔,从天津邀请他来哈尔滨渡假的。居住在南岗区革新街原电厂的家属宿舍。当时,由老孔的师弟哈尔滨亚麻厂的王金成师付前来告知,说他师兄老孔,从天津请来一位太极高人,此人拳打的好,手推的好,太极功夫好,希望我们能去拜访他。当时,我岳父梁孝义住在南岗区光芒街86号,是一套俄罗斯风格的大院。院内有一个四百平米的后花园,我们在这里开辟了一个拳场,早晚在院内练功。当时,在一起练功的有我、我岳父、好友关铁铭及刘少伟等拳友,亚麻厂王金成师付也经常来玩。

为了慎重起见,我们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请现哈市吴式太极拳名家战波先生及吴式太极拳研究者关铁铭先生两位代我们前去拜望刘汉三先生。

战波先生和关铁铭先生拜访回来说,刘汉三先生确有真功,决定请先生出山。不日我岳父梁孝义设家宴,款待刘汉三先生,并请战波,关铁铭,王金成等几位特邀拳友伴同。我是在这次聚会上认识刘汉三先生的。

先生时年73岁,身高1米80,身材魁梧,体态匀称,康泰,目光有神,神气从内向外透出,精神状态极佳。一打眼,就给人感到是一位得道高人。从他的言谈举止,根本看不出是一个70多岁的长者。整个下午在谈论太极拳及内功中渡过的。大家谈兴很浓,最后商定,替先生在南岗儿童公园及道里江畔各开一个班。

先生单日在儿童公园授拳,双日去道里讲学。除此之外,还在我岳父处单独为我岳父讲拳,每天还抽出时间来给关铁铭讲解拳法。凡是刘先生在外开拳或回来后同我岳父及关铁铭讲拳,我均一一伴同。

先生拳讲的好,比喻生动。手、眼、身、法、步,处处交代清楚,精神、气、力、功,讲的句句深透。尤其是,对内家拳法的特点、注意事项,逐一交代。听他的课,收获倍增。

在我练拳的生涯中,刘先生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他的身上,不但学到了拳技,而且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吴式拳,并知道了吴氏拳与杨氏拳的区别。并使我进一步了解及丰富了太极拳的内涵。

先生从天津来哈一共四次。我们相邀了三次,最后一次,也就是第四次来哈,听我岳父说,是道外冯大爷请的,很遗憾我尚未见到,当时我岳父前去拜望过。届时先生已经80多岁高龄了。我们相邀三次中,第一次讲拳,第二次改拳、批拳,第三次讲推手。先生第一次来哈是1973年时年73岁。按此推去,先生生于1900年,于1994年仙逝,享年94岁。今年2010年,恰好是先生诞辰110年。

为了纪念先生诞辰110年,我打开了先生当年讲课的笔记及先生离哈时留下的拳诀,阅后感触颇多,深有启示。

21世纪太极拳从国内走向世界,并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近年来,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对传统太极拳极感兴趣,外国朋友想通过我国的传统太极拳来了解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内太极拳爱好者,想从古太极拳中寻找真功夫。

借此先生诞辰110年之际,把这位太极老人,留下他一生对太极拳的理解,公示于众,希太极拳爱好者看后有所启迪。我想,也许这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纪念。

刘老练的是吴式太极拳,他很忠肯地告诉我,他的拳是跟吴鉴泉先生晚年一个学生学的。学后加上他自己的体悟,加上陈式太极拳的小圈(他在北京时,是陈发科的邻居,常看陈发科先生练拳),形成了他自己独到的风格。

(文后所附相关拳论略)

 

王培昌先生潜心研究、默默习练杨、陈、吴图南式太极拳数十年,勤学不辍、融会贯通,故而功夫纯正,技艺精湛,走架打手卓然大家。先生深谙太极拳理功法,恪守武德;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待人和蔼。

先生自汽轮机厂退休后,于2001年受原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理事长王述纯之邀到协会授拳,任太极拳协会主教练及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武苑研教中心委员,主教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陈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和太极推手,致力于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事业,倍受海内外弟子及众多拳友的尊重和拥戴。

他从不摆太极大师的架子,工作兢兢业业,每次协会举办初学培训班聘请他当教练,他都欣然接受。自2001年至今,先生在协会共举办杨式太极拳培训班十余次,培训初级学员400余人次。

2002年8月,先生举办了一个杨式太极拳高级推手班,并为此推手班成功撰写理论课资料《谈谈太极推手》,至今为太极拳协会内部使用。当时推手班全班60余名学生,由于是初学,学生们对推手的感觉很陌生,在教授完基本动作后,他开始逐个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棚、圆、轻和沾连的感觉,他跟每个人都要推上十来圈,一边推还一边讲解,虽然这些初学的学生功夫很浅,但60多人推下来,年过六旬的他已经汗流浃背了,但依然神采奕奕、不厌其烦地为学员们解答疑难。

2003年,我国被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笼罩,人们极度恐慌。先生见到这种情况,急天下之所急,为了增强国人体质,抵抗病魔,他撰写了《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增强体质战胜疾病》一文,在杂志上发表,告诉大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来强健体魄,而太极拳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之一。

同年3月,先生获得哈尔滨太极拳协会颁发的奉献杯奖。

 为了宏扬中华武术,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一身太极功夫传于后辈。他不藏私,不保守。当他发觉祖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险时,为了使太极拳教学适应现代社会节奏,让学生们在从事自身工作和学业的同时把太极拳学好。他一改传统的教学顺序,提前教导学生推手的方法,让学生把拳架与推手结合起来练,从拳架中提高推手能力,从推手中进一步练精拳架,二者相辅相承,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功夫增长也快了,随他学拳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尽管如此,他还是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状况极为担忧,不断督促年轻的弟子:“你们要好好练拳,将先人的好东西继承下去,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财富。”

先生不仅教导弟子们练拳,还在大学生中普及和推广传统武术,使大学生爱好者接触和了解传统武术。他练功场地在省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学校内很多中医专业学生都对太极拳感兴趣,但苦于没有机会接触太极拳。他了解到这种状况后,就将这些学生组织起来,办起培训班,从基本功、内功到传统套路细致地教授给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常常是三个月的培训班结束时,这些意犹未尽的学生仍然不肯就此散去,坚持每天早起到他的场地来晨练,接受他的指点,继续深入学习,有的甚至成为正式的入室弟子。先生在不断调整教学理念以适应现代社会节奏的同时,也依然恪守着武林规矩,对入室弟子的考察十分严格,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身体条件和领悟能力,更要考察学生的人品、性格和修养,往往新弟子要追随他三年以上才有可能被收为入室弟子。由于他身边渴望深造太极拳的年轻人比较多,为了将更精深的太极拳技能普及教学,对未成为入室弟子的学生加以进一步培养,他大胆创新,于2004年4月精心选择了十余名基本功较好的学生组成了“弟子班”,在他们已经掌握基本功和基本套路的基础上,教授杨式太极拳单式操练法、伸筋拔骨练习松沉劲的杨式太极拳练功架、杨式推手法和杨式太极器械。经过两年的训练,这些学生不但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壮,内功更加深厚,对拳理的理解更加深入,还学会了一定的推手技能。他们练习不到一年,就在2005年1月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太极拳邀请赛”上获得6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的好成绩。

作为60年代大学生,先生有着那个时代普遍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一点在他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有着充分体现。他曾应邀举办过多次大型太极拳讲座。讲座前,他都要先对讲座题目进行一番推敲,决定后便围绕主题撰写讲座大纲,对每句话都十分认真仔细地琢磨一番,用他的话讲,这叫不打无准备之仗。先生的讲座课堂,场场都座无虚席,课上边讲边练,有时让自己的弟子来搭手辅助教学,有时从现场请出学生来加以示范。他的讲座结合自己多年经验,加上诙谐的言辞,把太极拳理讲得既透彻,又生动,使学员们喜闻乐见。时常协会以外的太极拳爱好者听说有王培昌的讲座便赶来旁听,用学员的话讲:王老师对太极拳研究得透,讲课又认真细致,听他的课真的长本事,现在我们才知道,原来太极拳是这样的!先生自己撰写的《谈谈太极推手》、《谈谈太极拳十要及十三势》等多篇讲稿经学员整理后都作为珍贵的学习太极拳的理论资料。

 授拳多年来,不断有外国友人拜访先生,有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化,有的是对中国武术极度痴迷,有的只想跟他动动手,看看中国拳法有多么厉害,每当遇到这样的访客,他都极有礼貌,无论对方抱什么态度,他都能够先以德服人,后以武服人,使外国朋友们既了解中国武术,又了解中国人的修养,他不但没在功夫上给国粹丢脸,更在德行上为国争光。一次,一位加拿大朋友找到先生,跟他学习太极拳,由于翻译水平有限,在太极拳方面的专业词汇较为贫乏,给教学带来很大不便,先生便利用自己大学期间的英语底子,将拳谱用英文翻译过来之后再进行教学,这一举动使外国友人感动不已,临行前表示将来有机会再来中国,一定还会拜访王培昌先生。

2005年5月应日本新泻市太极拳协会之邀,先生代表哈尔滨太极拳界出访日本,受到热忱、友好、隆重的接待,在日本传授传统杨式太极拳获得成功。回国后撰写《太极传友谊,国粹放光彩》一文发表在全国性刊物《太极杂志》2005年第4期上。访问期间,先生传授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受到日本太极爱好者的青睐,第一天的讲授结束后,日本拳友因为终于见到真正的太极拳而异常兴奋,第二天前来跟他学拳的人多了一倍。一名身材魁梧的日本年轻人怀疑他的功夫而向他挑战,他施展太极拳术连摔了对方几个趔趄,但每次都在对方将倒未倒之际将其拉住,保全了对方的自尊。他用精湛的拳艺征服了日本友人的身体,更用高尚的品行征服了日本友人的感情。通过这次访问,日本新泻市太极拳协会表示将于2006年回访哈尔滨,届时将专程探望王培昌先生。

2006年5月受《中国功夫》杂志社及国际功夫总会的邀请,先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曁首届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并在会上与著名太极拳家马虹、傅声远、陈龙骧等共同推讨今后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并作拳架、推手演示得到一致好评。拳架及推手系列演示照片于2006年6月在面向世界公开发行的香港《中国功夫》杂志第3卷第2期上发表。与会期间发表的《太极八法释要》论文被收入到大会精选论文集上,于2007年元月向世界公开发表。对先生当日与会情形,其弟子翟辉在其博客中写到:

会上,王先生演示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练功架并与弟子演示了精彩的太极推手发放。王先生所演的拳术,出自一代宗师杨澄甫公入室弟子董世祚先生,该拳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拳架,用以伸筋拔骨训练松沉劲。王先生以自己四十多年纯功演示这套拳法,内劲浑圆饱满,外形刚柔并济,加上他打拳时由于内气发动而发自内心的微笑,一套拳打下来博得全场掌声经久不绝。特别是在会议第三天器械、推手演示中,王先生携弟子邵继宝演示了传统杨式推手发放法。为了使全场太极拳家们了解王培昌一脉拳法特点,师徒二人先将基本推手法中的单、双手平圆、立圆、四正演示一遍,而后才开始无规律的劲法发放。他的弟子邵继宝正当年少,今年25岁,身高一米八,体重近190斤,在王先生弟子中功夫出类拔萃,以内劲足、发劲猛为特点。因为在场观看的都是当世太极拳大师,根本不可能在这种场合做假,演示前王先生嘱咐弟子说,演示的时候你就尽你所能向我进攻,不要怕打到我,如果你有所保留,在这些大师们看来咱们的真功夫也变成假的了。演示过程中他们在推完基本手后,邵继宝将其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以一个下捋化掉王先生的一按,紧接着一个上挤劲猛向王先生攻去,王先生的听劲水平十分高超,他舍己从人,早已将意念布于对方全身,在对方强力的挤劲打过来时,王先生顺势一捋,不但将其进攻化于无形,更精彩的是这一捋将对方重心破坏并沿着自身挤劲方向向前跌出四、五米远,好在王先生在将他抛跌出去时用了一个小小的回劲,才使他不至于跌倒,这使全场的太极拳家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不但赞叹王先生借力打力方法之妙,更为王先生太极内劲之灵活感到惊异。演示过程中王先生分别将太极拳八种劲法的使用方法演示了几遍,使全场的名家大师们充分了解了本脉太极拳的奥妙。

演示之后,名家大师们纷纷主动找到王先生询问师承,交换名片,均表示愿意与他保持联系。太极名家马虹先生十分豪爽,拉着王先生的手问这问那,二人互通了年龄后,马虹先生爽朗地说:“今天真高兴认识了你这个老弟啊!”武派太极拳名师吴文翰先生在午餐时来到王先生跟前,挑起大拇指说:“你的拳打得太好了。”询问了师承后,他不住摇晃着大拇指说:“我是搞太极拳史的,你师父董世祚先生我知道,那是赫赫有名的!”六十六岁的马来西亚武术总会、陈式太极体育会理事邢福发先生也主动找到王先生说:“我在马来西亚是教练,那里的学员都对传统拳法感兴趣,但我的传统杨式拳打得不好,不知能否得到王先生的指点?”在王先生欣然答应后,他又询问了很多前来哈尔滨的路线、航班时间等情况,说一定要来哈尔滨拜访王培昌先生,真是一位肯下功夫的拳迷啊!还有多位功夫一流的武术名家拜访了王先生,通过沟通了解成为好友,其中有洪均生再传弟子李驻军;开门八极拳掌门人吴连枝;上海的武当杨氏叶传太极名家何基宏及上海市桂亭内家拳协会创会长形意八卦太极名家禇桂亭传人严承德先生,杨澄甫长子杨守中的弟子马伟焕;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弟子陈龙骧;太极五星锤传人李连科等。他们得知王先生来自哈尔滨后都惊叹,原来哈尔滨还藏着这样一位高人啊!

 

 2007年8月先生在哈尔滨太极拳协会二届三次理事会上全体一致通过又任协会副会长。

2008年元月哈尔滨太极拳协会评定职称,先生又被评为著名拳师。

 2008年元月第24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市首届演武大会上,王培昌先生创办的新时代武术俱乐部参赛的杨式太极推手和弟子马玉辉参赛的杨式太极刀入选,并在演武大会上进行精彩表演,率弟子表演的杨式太极推手得到大家好评,并获得荣誉奖。

2008年元月《杨式太极拳推手法》一文在“中国传统功夫文化系列,太极拳丛书”《名家太极推手与打手》一书上发表,并向国际发行。

2008年5月受香港《中国功夫》杂志社及国际功夫总会的邀请参加2008年永年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与各地太极拳名家一同参观太极拳发祥地永年广府风光,并与太极拳名家互相交流拳艺、体会,并发表论文《百年历史,看太极演变》一文。

2008年12月在第25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三精制药杯”第2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上,王培昌先生弟子翟辉、高海涛、邱树林、刘文杰、商研矾、于巍、赵明慧等参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集体项目比赛中,荣获金奖。学生赵明慧在个人项目传统太极拳比赛中获金奖。弟子翟辉在个人项目传统太极拳比赛中获银奖。弟子于巍在个人项目传统太极拳比赛中获银奖。弟子邵继宝在个人项目传统太极刀比赛中获银奖。弟子商研矾在个人项目传统太极剑比赛中获银奖。

 2009年春,先生应哈尔滨市杨氏太极拳研究会邀请,任会长一职。

2009年7月,在哈尔滨市体育总会、哈尔滨市武术协会联合举办的“老武术家”称号授牌仪式上,先生又被首批授予“老武术家”称号。须知,这次评选历时已久,审查十分严格,获得该荣誉的老武术家均是65岁以上,自身功夫精湛,武德高尚,在哈尔滨武术界有一定影响,长年从事武术教学并有弟子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奖项。会上,王培昌先生表演了杨式太极拳练功架,他所演的拳术,出自一代宗师杨澄甫公入室弟子董世祚先生,王先生演示这套拳法,内劲浑圆饱满,外形刚柔并济,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意驰千里,只见他气随意走,以气运身,下盘坚牢稳固,上盘轻灵敏捷,眼神内敛却精光四射,头容正直却顾盼有方,拳掌变换却不失法度,脚步沉稳却不失轻灵,一套拳打下来博得全场掌声经久不绝。

    2010年09月,先生应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之邀,任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副会长。

    2011年05月,先生又应黑龙江省杨氏太极拳研究会之邀,任黑龙江省杨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之职。

    自2001年至今,凡市、省、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先生均任仲裁之职。

2011年7月31日,在中国·哈尔滨第三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上,先生仍任仲裁一职,并在赛事期间应组委会特邀,以《太极拳推手》为题,从理论讲解和现场演练两部分为前来参赛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太极拳爱好者做了太极拳名家讲座,气氛热烈,反响非凡。其弟子崔玉良在其博客中写道:

会上,先生结合习拳五十余载的体会,系统讲解了杨氏太极拳推手的练法与用法,从理论到实际运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在讲解过程中进行了现场演练。此次讲座的题目是《太极拳推手》,整个讲座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理论上讲解推手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是与其弟子分别就养生推手和技击推手进行了现场演练。

    在讲解基本原理中,重点讲述了揽雀尾,练好揽雀尾就练好了太极八法中“棚、捋、挤、按”四个劲的运用,强调“棚要圆、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同时练习太极推手一定要按古人留下的指导性的打手歌来练。即: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

    练习时,要顺人之势,以小力化大力,借力打力。通过不断努力,使功夫不断上升,由招熟而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在养生推手中,与其弟子于巍现场演练了单推手、双推手、“四正手”、活步推手到“大捋”,一是体现了太极拳推手沾粘连随的基本原理,二是演练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通过推手运动而达到的双方互相按摩的目的,从而使双方能够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健腰腿,并对肾气亏损、增强记忆、预防早衰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

在技击推手中,与其弟子戚伟臣现场演练了揽雀尾中棚捋挤按四种手法的应用,各种手法表达清楚,劲路拿捏准确,收放自如,获得场上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可以看出王老师通过几十年练就的太极功夫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观众惊叹:杨氏太极推手如此厉害,竟有这样大的威力!这次表演使很多人大开眼界,更被王老师深厚的太极功夫所折服!

 

2011年9月新出版的重要太极拳著作《中国太极拳大百科》把王培昌先生收录其中。先生以精深的太极功夫赢得了在武林中的地位,更以高尚的德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他自己讲:“当你热爱一项事业,你就会为她不遗余力地贡献一生!”

    如今,先生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他行拳走架依然步法轻灵敏捷,意劲脆快分明,勾挂弹抖,荡击合一,通体贯穿,丝毫无间,真是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顺遂。每个见识过王培昌太极功夫的人无不对他的技艺叹为观止,而每个与他谈论过太极拳理论的人无不被他独到的见解折服。他在几十年学练和钻研太极拳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大量功法理论,撰写了十余篇太极拳专著,曾先后发表于《太极》等杂志,并有多篇被太极拳协会用做教学资料。

    近年来,在报刊、全国性杂志及世界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如下:

  1、《太极拳六部功法》,2002年6月,哈尔滨都市资讯报《太极宝典》。

  2、《我学习杨式小架的经过》,2004年第4期《太极杂志》。

  3、《太极拳与揽雀尾》,2004年第1期《太极杂志》。

  4、《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增强体质战胜疾病》,哈尔滨太极拳协会2004年4月《太极宝典拳友手册》一书。

  5、《杨式小架拳问答》,2005年第4期《太极杂志》。

  6、《太极传友谊,国粹放光彩》,2005年第4期上《太极杂志》。

  7、《太极八法释要》,第三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曁首届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论文专辑。2007年1月公开向世界发行。

  8、《杨式太极拳推手法》,2008年1月中国功夫杂志社出版的《名家太极拳推手与打手》一书中发表。

 

王培昌先生联系电话:0451—82120887

  手机:13009719937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