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如何评价孔子的哲学?

[日期:2011-12-27]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宣传部 东 月 [字体: ]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被推选为世界特别靠前的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出生于士阶层,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畜牧的“乘田”等小吏,50岁任鲁国“司寇”。他为推行其政治主张,曾游说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典籍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据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整理《诗》、《书》、《礼》、《乐》和删修《春秋》。
    孔子品行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主要是:⑴与人为善。他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的做人准则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以好学著称,因而知识渊博。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⑶为人谦逊,不耻下问。如他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⑸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载下来,保存在《论语》一书中。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
    仁学思想。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论述是与弟子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追问具体条目,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在这里一是说明仁的基本性质与内容,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范,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二是说明了仁的一个特点,即求仁完全是自觉的,不依靠他人。三是进一步说明求仁的特点,即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中庸之道。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所谓“中庸”,北宋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二程遗书》卷七)这就是说,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
    天命论。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孔子在这里既否定了事物具有其本身内在的规律,又在神秘天命的支配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先验论。孔子明确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这就是说,有的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