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式传统太极拳的几点基本要求
杨式太极拳以舒展大方,沉稳中正著称,其主要技法以腰为轴带动四肢,由内而外,上下相随,以意导动,周身一家,柔中寓刚,沉稳浑厚为主要特点,是流传最广习练人数最多的太极拳流派,笔者所习练的杨式传统太极拳为杨家第三代杨公澄甫宗师的亲传弟子傅公钟文先生一脉,由傅声远先生、傅清泉先生传授,笔者虽然习拳资历尚浅,水平有限,但是,根据多年的练拳和教学经验,现对拳友们的常见问题谈点个人的心得体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太极拳的身形
关于身形,头要领,肩要平,身要正,胸要含,背要圆,腰要松,胯要落,臀要敛,尾闾要垂,肘要展,裆要撑,踝要松,势要顺,劲要整。
身形、身法是习练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头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在,是全身纲领,行拳过程中要有虚虚的领起之意,也就是所谓的“顶头悬也”,丢顶的现象还是常常出现的,在练习中意识稍一疏忽领劲就可能丢,有的拳友尤其是初学者把劲用在脑门子上了,头老是向前使劲,造成颈椎僵硬身法散乱,重心起伏。
两肩要平,不可一高一低,有向前向内的自然包裹相合之意,既要有上下对拉又要有左右圆撑,不能只有前没有后,两肘稍有外展,脊背打开,所谓“舒胸走背,松肩展肘”。
身要正。尾闾中正不是身体与地面垂直,是脊柱要始终在身体中线上,整个身体有向前向内的自然包裹之意,保持中轴不偏不倚,如果身体过于垂直,势必会造成后边的塌腰塌胯,这也常常是拳友们对身法中正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检查身法是否中正,要到习练者前边和后面观查身法尾闾是否中正,脊柱歪没歪,肩胯平不平,有没有含胸拔背,有没有“肩与膀合”,如果做到肩与膀合自然能含胸拔背。
腰胯是太极拳最重要的部分,松腰落胯尾闾内收,也是比较难做到的,有的拳友练了好多年的拳,胯还在支着顶着沉不下来,腰松胯才能落下来,胯要端平,后胯不要挺,不可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前高后低后高前低;裆要圆,弓步时膝盖要达到脚尖不能超过脚尖,弓步前腿70%后腿30%,前后要到位,还要“有左右”的开,要圆裆,后边腿胯不要塌;弓箭步前边弓腿的力量不要全放在脚的前脚掌,膝盖不能超脚尖,要注意前脚的脚跟也要“有”要落下放下,后边的箭步的裆要打开撑开,大脚趾要“在”,脚后跟要“在”,脚的外缘要“在”,后脚的内侧要落下,两只脚都要能放在地上,腰脊放松胯才能沉下去。我们的脚分前后时,胯一定是斜的,不可以左右齐平,裆要圆,弓步后边的腿不要强挺更不能软塌,要“干活”,过挺劲力僵硬,过软劲送不上去,如果能做到前边几点,基本可能达到外形的身法“中正安舒”。
再说说关于“命门外撑”的问题,命门外鼓是个状态,不是用力的向外撑或向外鼓,是要后腰放松“尾巴尖”朝下,尾闾末端如水球挂在皮筋上一样虚虚的向下松开拉抻,并向内微微内收,骨盆松松的内敛包裹,腰部骨节自然可以松开,命门自然会有一个向外打开状态,“命门乃生命之门”,命门要打开的,圆裆开胯、尾闾朝下,收尾闾提裆。总之,上盘要领,中盘要饱满,下盘要稳健。
二、关于前进后退时的虚实转换
说到虚实,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有许多表现形势,如两脚的虚实,两手的虚实,以及呼吸眼法等等的虚实,太极处处都有虚实,有虚实就有阴阳,阴阳的转换才是太极拳的核心,我们盘拳架首先要解决下盘的稳固问题,这里只谈一下下盘的前进后退的虚实的转换内劲变化的过程。
杨式太极拳分为虚腿转和实腿转两种形式,实腿转相比虚腿转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拿从左弓步到右弓步的前进步为例,左弓步在重心不后移的情况下左脚外撇不是强掰硬转,是会阴穴稍提,是左胯打开带动左脚以左脚跟为轴外摆,同时身体轴心随重心继续前移左转,把后边腿的30%完全移到左边腿踏实,守住左胯身体不要起伏,守住重心,劲沉到脚下,身体继续左转带动右腿向前,同时收尾闾提裆,把右腿送到前边去并轻轻的“踏”下落地,就象老虎爪子提起来“踏”下一样,这个过程“收尾闾提裆”是关键,好多拳友在转换时守不住胯有起伏,即使胯坐住了也不够松活,一旦重心移向左腿左胯就支住了坐死了,胯不能松活沉住,右腿上步势必牵强生硬不灵活。
退步也是如此,如左虚步开始,守住重心收尾闾提裆右胯沉住,把前腿膝关节提起右边胯沉劲坐住,如同杠杆左升右降,右腿踏实保持身法中正,然后左胯根松开,左腿向左后方撤腿伸开,这个过程都不要牵动身体要保持全身的整劲不散,身体向左旋转走个平圆左脚随转稍内收落下,注意不能踩在一条线上,后移重心,开左胯合右胯(注意不可夹裆),左膝左脚尖方向一致,再顺势随合胯把右脚掌内扣,最后沉气收尾闾提裆折胯,身法同时合住,虚实清楚。如果下盘的转换虚实不清,下盘不稳,中盘也守不住,上盘也领不起,脚下必然不能轻灵。
三、关于野马分鬃和斜飞势的区别
杨式传统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和斜飞势的练法上是不同的,好多拳友搞不清楚练成一样的了,野马分鬃主要是掤挒劲,从第三段单鞭开始,合胯扣左脚(实脚)转腰,收右脚两臂相合,然后转腰开胯上步,边移重心右臂边向前掤快到位了再挒,同时左手下採虎口朝前,劲是向前的,意识要放远,左右两膊要有相吸相系对拉之势,注意掤转挒时右肘为支点,不要因为沉肩坠肘而使肘过于向里造成夹腋。
斜飞势为主要採挒含靠的劲,是一个隅的方向斜的动作,从最后一个倒撵猴开始,坐住左胯,身体稍左转,收右脚两臂合抱,沉住左胯,头和手还在东北方,右腿开胯向起势方向上步踏实重心还在左腿,然后身法“基本”不转的情况下,腿右弓步到位,用肩背靠出,再随腰右转左採右挒斜飞分手,左脚随转腰顺势内扣,中间不能断劲,这是一个由东北到南的斜坡的分挒,不是身法的倾斜,所谓“斜飞不斜方为真”!
四、关于栽捶、指裆捶、搬拦捶、撇身捶的高度
太极五捶以搬拦捶为首,搬、拦、捶三势一气呵成,连绵不断,搬拳时的高度约与肩同高,为横向搬出。
进步指裆捶因为是击打对方的小腹,高度基本与腹齐。
栽捶从用法上因为是击打对方的迎面骨或倒下之敌,故为身体稍前倾的向前下方栽打,略低于腰为五捶中高度最低的一捶。
最后撇身捶因为是要撇打对方的头面部,所以高度为头高,包括捶变掌的白蛇吐信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太极五捶还有肘底看捶,拳藏肘下。
五、关于太极拳的放松
放松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习拳者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松没有止境,松后还有更松,从学拳伊始老师就让放松,但到底怎么松说的比较少,在现实中也是比较不容易操作教学的一个问题。
放松首先是不能用拙力僵劲,初学者第一天来了往往是比较放松的自然状态,然后学了一些规矩要领后,为了做到这些规矩而刻意去做动作,心放不下,意不能达,周身比较拘紧,端着架子怎么都松不下来,怎么回事儿呢,因为有想法了心放不下了,意也松不开了,心意与动作不能做到完整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后初步掌握了一些动作要领,动作熟练起来了,身体也不再像原来那么僵硬了,心也能安静放开了,动作开始基本协调了,所以“心松是放松的前提”。
放松不是软塌,是骨拔肉坠,如“衣服挂在衣架”垂下一样。对于松不下来的拳友,可以采取反向思维,让他找紧,比如端肩的问题,就让他缩着脖子使劲端着肩,端累了自然会放开,他自己就知道放下是什么感觉了,就像一块鲜肉被提着放下在桌子上一样,肉会由提着状态一下松下来的样子,就是松。放松放松,要先“放”才能松,松开松开,要先“松”才能开,“松开”才能“放下”,松沉松沉,只有松了才能“沉”,太极的松是有“意识”的放松,无意识的松是软不是松,有意识主导的松,才是真的松,慢慢的松沉劲自然就有了。我们盘拳架中动作要规范,意识要清楚,力点要清晰,杨式太极拳整套拳的运动中,比较讲究力点,力点也是劲点接触点,“以意定点,以点领劲,点要放松”,意念不能过重,不可强力和呆滞,要和整体动作上下相随,协调一致,周身一家,上领顶劲,中守重心,下把“闾舵”。
太极路上永无止境,无为而无不为,方法对头下功夫,“慢慢走,快快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