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太极拳的应用与修炼

[日期:2010-07-08]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一级教练员 曲兴泰 [字体: ]

 

 

太极拳应用中讲究“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拙力;以静制动,无形无相,上下相随,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点制面,化中有打”。太极拳道不离阴阳,阴阳不是具体,乃是一理,阴阳理论乃是自然规律,阴阳非死物,阴阳运动互为其根、互动互生,阴阳运动在于转换和变化,阴阳于人于拳于事皆同。阴阳理论指导实践需要具化和泛化结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就理论而理论,但具化亦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与具体划等号,拳中的进退、屈伸、虚实、刚柔、化打、吞吐、鼓荡、开合、轻重、沉浮、松紧、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等,皆可阴阳释之,但在各项阴阳矛盾之中,惟有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松紧可以使人产生任何形态的运动变化而进行能量转换,由形而意,由意而形,形复归意,形意合一,变之入疾,用之则速,所谓劲由内变,换劲不动形,变形劲不变,学者详辩,自能入道。所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乃真意”,无形乃纯,无意乃真,灵机一动犹如火烧身,化即打,打即化,出手便是。拳者若能明得此中理,能在运动中瞬变松紧而不见其形,遇敌自不惧,一松一紧自运化,自能体悟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的奥妙。

太极修炼之“相”。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小制大,已慢打快,后发先至。”太极拳论中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其中所含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相”字诀。也就是柔与刚、小与大、慢与快、内与外等一对对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又相互转化的相互关系的反映。太极拳讲以柔克刚,同时要明白刚柔相济,讲以小制大,同时还要明白大小相含,讲以慢打快,同时不可忘记快慢相间,只有这样去理解太极、练习太极,才能比较全面的掌握太极拳的真谛。

(一)开合相寓,其涵义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同时,开合相寓。拳经说“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可见开合这一对概念是太极拳练习中重要的原则和要领。在最初步的阶段,一般人只能体会盘拳时拳架招式上的开合。在盘拳时的外部形态上讲,开与合,是指动作的屈伸、进退、俯仰、起落等。伸、进为“开”,屈、退为“合”。正所谓“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就需要前开后合,前合后开,左开右合,右合左开,上开下合,下开上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实际上也是在说太极拳的开合相寓问题,也就是内劲方面的前开后合,前合后开、左开右合、右合左开、上开下合、下开上合。

(二)刚柔相济,太极拳崇尚柔,讲究“以柔克刚”,强调“柔弱胜刚强”,但并不代表太极拳没有刚,不要刚。实际上,太极拳非常讲究“积柔成刚”,太极拳同样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刚柔同体。练太极拳达到一定水平,太极拳的刚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臂膊如绵裹铁,分量很沉”,推手发劲是“打去松沉软弹,有透力,有将人胸部之骨架打垮、打塌之可能,透内之力惊心动魄,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如这种劲打来,无论你有多大的力量也是抵抗不了的”。这些都是太极拳刚的一面的体现。老子的《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柔克刚,后发先至,这是太极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我们一辈子必须追求的。因为走不上柔的道路,必然会走不上求刚的途径上去,追求以快打慢、以强击弱的道路,而那种刚绝不是太极拳所讲的刚,结果练来练去必然丢弃了太极的本意。

(三)快慢相间,也就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间。太极拳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盘拳走架总是慢悠悠的,跟老头老太太们在摸鱼一样。外界经常问“这么慢,能打人吗?”《太极拳论》中谈到“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率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从外形上讲,太极拳盘拳走架时的慢,既是为了使骨骼肌肉更合理地运动,避免运动损伤,同时也有加大运动量,达到如行云流水那般均匀的作用。因为这种慢而匀的动作,有助于自然深呼吸发挥作用,有助于增进肌肉的弹性与韧性,以求形成外形松柔圆活、内里绵绵不断、周身一家的轻灵匀整。

(四)上下相随,“上下相随人难侵。”就是说,只要能做到上下相随,别人就很难进犯我,也就是说“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有一不动,即散乱也,必宜上下相随而动。”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无一处不顺畅。用老子的话来说,是“高下相盈”,就像上半身和下半身应当像影子一样,你怎么动,影子都是跟着你动的。

(五)虚实相伴,是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同源。虚实都是同一个来源,虚实又同时产生。世界上练习太极拳的人上亿,几乎每个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要分虚实。但普通得太极拳者理解太极拳的虚实时,绝大多数都是往重心的问题上去理解,一般都是前面叫实,后面叫虚,上面叫实,下面叫虚,左面叫实,右面叫虚。这是从姿势上去理解,不够深入。比如现在在物理学上理解的东西,研究物质最小的到了粒子、夸克。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出现了波粒二重性质,物理学上称为不确定原理。

(六)方圆相生,中国人讲方圆,有很多的俗语成语,比如“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俗语成语都是传统文化积淀。太极拳的方圆关,来自仿生学的玄武之象,来自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所谓方圆相生,具体内容是指:出圆成方,化方为圆,方圆相生。练太极拳的人一般都会说“太极拳要走圆”,但是,怎样出圆成方,化方为圆,则很少有人能弄明白。杨家秘传古典拳论《太极正功解》,专论太极拳方圆相生的原理,其中谈到:“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夫圆者出入,方者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古典拳论上谈道:“夫圆者出入,方者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

(七)内外相融,太极拳被称为“内家拳”,我们讲练拳要内外相融,但什么是内,什么是外?不同层次的功夫解释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普通的理解为精气神为内,筋骨皮为外,内在的精气神与外在的筋骨皮相合,这就是内外合一。这是粗浅的理解。另一种对内外相融理解是,太极拳的联系不能只注意外形方面的规矩,入手、眼、身法、步的练习,还要注意内在精神的修养,这样才能避免因后天之力用之过当,而伤中和之气。这样的说法同样有道理,但同样不够深入。近代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关于太极拳的内外观有这样一段妙论:“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人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比起许多关于太极拳内与外的定义,李雅轩的观点高明、深刻多了,由此段论述也可见到他的功夫到了什么程度。

《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关于太极拳真功之道,入门、修炼只是基础,惟有应用乃是关键。太极拳无论怎么特殊,绝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而行之,各种运动都要符合人体生物运动力学,更要受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之与物惟不同者,乃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人之一切运动要受思维的控制,所谓“知行若一”,也即“形意合一,形神不二”。太极拳尽管讲究螺旋弧线运动,但并不否认直线运动,所谓“方圆互用”,方圆之运更不能离松紧而为,因为,人之一切运动皆赖于肌肉筋腱的松紧运动带动骨骼运转而生,离开松紧(包括思维与形体)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古往今来,“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松紧之变惟熟而已”,所谓的“气血经络”乃是自然之事,无须刻意而为,自然顺遂即如意,惟有松紧需功力,松紧之功亦需入细入微,细则精,精则巧;微则瞬,瞬则奇,奇则难御,出奇制胜自然归,所以说,太极拳之道,惟瞬变松紧方知其道之奥之妙。

 

                                   2010年5月20日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