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议常见探讨文章中的一些不当观点
本人在阅读探讨太极“十八在诀”文章中发现,流传的“十八在诀”版本有各种各样,诀文作者也有不同说法,但不论是清代有“推手王”声誉的扬班侯大师创编也好,还是其他武术家归纳整理的也好,都是张三丰“太极十三势”的发展及自身太极运动实践的心得体会,是对太极运动原则作出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给我国太极运动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一些常见版本及解释又各有所误,妨碍了人们正确理解及练功实践,亟待论证纠正,论证中的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辨识常见误句
本人力争在科学辨识基础上对于下列常见误句进行纠错,以求回归“十八在诀”原意。
(一)辨“按在腰攻”与“按在腰坎”
确定不是“按在腰攻”而应是“按在腰坎”的理由:
一是“十八在诀”前八句论述的“八法”中最后两字描述的基本都是太极手法应当确定的身体部位,如掤在两臂的“两臂”,捋在掌中的“掌中”,挤在手背的“手背”等;所以,反映“按”法也应是指身体的某部位,即是“腰坎”,而不应是“腰攻”。
二是“腰攻”的“攻”字是动词,而相对于“八法”诀句中反映的基本是身体部位名词的词性上理解,用“腰攻”不如用“腰坎”更情形合理。
三是“按”法并非主要使用“腰攻”,而是以双掌按压并化掉对方“挤劲”后、再推发对方手臂或躯干上的一种“掌攻”方法;当然“掌攻”也是离不开腰部辅助作用的,显然,“按”法是“掌攻”为主,“肩”、“腰”、“腿”为辅的一种防守进攻方法,故“按在腰坎”比“按在腰攻”更恰当。
四是“腰坎”是指人体腰部两侧低陷处,即扎腰带的位置。推手实践告诉我们,实施“按”法应当以自己双掌“按”住敌前“挤”之手臂而向自己“腰坎”附近处压推卸力,就像摇轱辘井把或推碾盘杠一样,继而再向对方的“腰坎”呈下弧线推发、即提劲,这才能获得最大与最佳的防守反攻效果;而对方若受到按劲,将会受到极大活动限制与向后的力而失重后仰或后退的被动情形;故“按在腰坎”比“按在腰攻”更为正确和科学可靠。
(二)辨“退在转肚”与“退在转肱”
确定不是“退在转肚”而应为“退在转肱”的理由:
一是“退在转肚”明显为误写。因为不论是练架子还是推手,没有“转肚子”的动作要求,虽在后退中伴之转腰或转身等类似“转肚子”动作是必不可少的,但非是关注的内容,故从常识上和情理上确定,“退在转肚”是错误的。
二是太极拳中的“肱”(gong,音工)是指人体上臂骨头棒,引申指人体手臂。而不论是杨氏的“倒卷猴”,还是陈氏的“倒卷肱”都离不开“倒”着后退进行的手臂向后侧伸引成“阴臂”(即手心侧向上),再折手掌与小臂经耳下向前推压成“阳臂”(即手心侧向下)的动作过程;而这个后退中由阴臂转阳臂的折卷手臂动作就是典型的“转肱”,故“退在转肱”是正确的。
三是在太极推手实践中,若遇对手按挤自己前胸或下腹,虽可以用含胸或收腹及转动躯干等近似“转肚”动作来化解攻势,但若后退、特别被对方逼住前身或纠缠衣领时,还是要立刻想到用“倒卷肱”中的折手臂动作来解脱,故是“转肱”而非“转肚”。
(三)辨“实在必冲”与“实在央冲”及“实在必中”
确定不是“实在央冲”也不是“实在必中”,而应为“实在必冲”的道理在于:
一是“实在必冲”与前句的“虚在当守”和谐而对应,即“当守”与“必冲”是对仗的,而“实在央冲”则与前句“虚在当守”不能呼应,故“实在必冲”要比“实在央冲”情形合理。
二是“当守”与“必冲”及其中的“当”与“必”及“守”与“冲”不仅对仗,还指对攻防时机的把握,而“央冲”的“央”则是对位置的把握,故“实在央冲”不如“实在必冲”科学可靠。
三是“实在必中”里的“中”若当中(音众)讲,即恰好、正对上之意,那“实在必中”就是指实必须正对上或正合适,这话有点别扭,也无实际意义;若当中(音终)讲,即中央、中心之意,那“实在必中”的意思就是指实必须踏牢中心或中央的位置,这话也无意义;故“实在必冲”最合适。
(四)辨“盼在七星”与“盼在背鬃”
确定应为“盼在七星”而非“盼在背鬃”的道理在于:从字面上理解“盼在背鬃”的“背鬃”应指人体后背,但是两人对垒中看自己后背或看对方后背都无特殊意义,故“盼在七星”更合乎情理。
(五)辨“定在有隙”与“望在有隙”
确定“定在有隙”而非“望在有隙”的理由:
一是根据“太极十三势”中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的排序,第十三字应为“定”而非“望”,故“定在有隙”较可靠。
二是“望在有隙”是指用眼睛寻找机会之意,但这是一句废话,连孩子都知道的事情还用上诀吗?故“望在有隙”不可靠。
(六)辨“中在得横”与“胜在纵横”
“中在得横”是根据“太极十三势”中的“定”字引伸出的“中定”而产生的决句;但若不从“定”字引伸出“中”,而强调赢得胜利的“胜”字,“胜在纵横”也是可以用的,该句大意是欲赢得胜利不要一味地向前冲击,而要在前后左右的多个方位和用多种方法来调整自己进攻的方略。
(七)辨“通在单轻”与“通在轻灵”
确定“通在单轻”而非“通在轻灵”的理由是:因为“通在单轻”是跟在“滞在双重”后面的诀句,两者构成完美的对仗句,即“滞”与“通”、“双重”与“单轻”对应而和谐,故用“通在单轻”显然比用“通在轻灵”情形合理。
二、论证一些不当观点
在探讨太极“十八在诀”的文章中,有一些观点本人认为不不妥当或错误的,也需要进行论证,以辩正误。
(一)论“十三势”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的观点
有人提到:“十三势”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这里应把“数”改为“术数”更贴切,因“数”只有单纯数字大小、多少或排列顺序的意思,而“术数”则有自成体系的数字之间相互联系、变化及影响等意思,两者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之意的观点,本人认为是不妥的。
一是“十三势”中被称为“四正手”的掤、捋、挤、按四种基本手法确实是从正方向考虑攻防的,而采、挒、肘、靠“四隅手”则是从斜方向考虑攻防的,这与《易经》中的四正(即坎、离、震、兑)与四隅(即乾、坤、艮、巽)的“八卦”方位相吻合;而“十三势”中的进、退、顾、盼、定“五势”也与我国古代《术数》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推演相吻合,即从中央戊己土位的“中定”位起拳,而后沿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和北方壬癸水等四正方位并辅以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方位进行“前进”、“后退”或“左顾”、“右盼”的演练或与对手周旋,而构成后天八卦或洛书的方位顺序之行拳格局,因而可以说我国古人并未附会“八卦”、“五行”和数,而是充分将术数的机理、即无极生太极、阴阳互变、天地人三才统一、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四正四隅定向定位和洛书九宫按序排位等理论巧妙地运用在太极运动之中,展示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与朴素唯物辩证哲理的光辉。
二是,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畲在《十三势》手写本记载的:“…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太极十三势”的论述说明,“八法”和“五势”始终与“八卦”和“五行”对应着术数关系。
可见,“十三势”的“八法”和“五势”并未牵强附会于古人的“八卦”、“五行”和数之意,而是附合术数中“八卦”和“五行”等规定及顺序变化的。
(二)论“五势”有“合四方”等不当观点
有人提到:“‘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进、退、顾、盼、定’。本文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观点也是不妥的。
一是因为“十三势”中的进退顾盼定强调的是行拳的步法、眼法和攻防策略与心理,并未像八法特别强调手法,因而未涉及到手法问题。
二是其中的“定“只作为身体的中正与稳定程度及状态和方位基准点来理解,而不应作为方位变化,这就好比我们到达南极点或北极点一样,站在极点上就是参照基准点,即南极点上的任何方向只能是北,北极点上的任何方向只能是南,故在练太极拳架或与人推手中只有与进退顾盼相结合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变化,不存在着五个方位的变化,因而第一句是有缺陷的。
三是对“合四方”,字面理解应指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相互照应或四个方位合为一体之意;也可以扩展理解为在太极运动中,使自身处在起势点或与对手组成的共同基准点中心为圆心的一个前后左右四方位的正方形或圆形区域内之意;而这与提及的‘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复合方位定位点上’的解释不相合,因为该解释只能理解为“随机调整自身稳定的重心点”,或简称“调定心”才对;可见,把‘进退顾盼定’理解为“合四方”是不恰当和不确切的。
四是若把“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理解为“随机调整稳定重心点”或“调定心”的话,而把“合四方”理解为在太极运动中把自己及对手想象为共同处在前后左右为正方形或以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为圆形区域内中心的话,这就应和了太极推手比赛中规定的情形,即符合运动员处于直径为五米圆形区域的中心位置为运动起始点的太极推手竞赛规定;而把“调定心”理解为在太极运动中通过进退顾盼定等步法、眼法和攻防心理与策略的运用,在动与静相互照应下形成的保持重心稳定并始终得机得势而随机调整的手段与方法,就可以发现它们两者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并且不是一回事。即“调定心”离不开在“合四方”区域内的中心位置上的不断调整;也只有运动员在“调定心”并保持自身稳定与主动的情形下,“合四方”才有效并起限制与界定的作用。
可见,“合四方”与“调定心”各有其意,不能混谈,否则会产生歧义而引起误解。
(三)论沾粘连随不丢顶为顶头悬之意
还有人讲:“…沾粘连随不丢顶中的‘不丢顶’有顶头悬——实际是讲不丢不顶之意”,本人认为该观点不正确。
错误之处在于沾粘连随不丢顶中的“顶”是指推手中双方搭手后产生的“顶抗”的“顶”,而非是“头项要虚灵顶劲”的用脖颈自然劲来“顶立”头部并达到头顶中正的那种顶头悬的“顶”,故“沾粘连随不丢顶”有顶头悬之意是混淆的。而去掉该句其中的“顶头悬”字样,破折号之后的解释则是正确的,即对“沾粘连随不丢顶”中的“不丢顶”解释为不丢不顶之意是对的。笔者发现,在许多历史资料中,有些人解释“不丢不顶”或“顶头悬”也存在各种错误,或把两者混为一谈,或只解释对其一,或都未解释正确。
(四)论对“中在得横”解释的不当观点
有人提:“中在得横的‘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这里‘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的观点是不当的。本人认为:
一是“十八在诀”在“太极十三势”基础上进行了发扬光大,把十三字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发展成了十八字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滞通虚实”。那么,多出的“中滞通虚实”五字就应当各有其意。而这里的“中”不应是“击中”的中,而应是对应“太极十三势”最后的“定”字而延伸的,是“中定”的中,即有中正、中央和中心之意。
二是‘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的论点是说不通的。因为要想击中对方,得到得不到对方的横都是办得到的,或是得到了对方的横,也未必能击中对方,故击中对方与得到对方的横没有必要联系。
三是‘将对方击中’并不是太极武学的精神与境界,内家拳讲究从意志、体力和心肺等功能上缠住对方与缠垮对方,使其筋疲力尽而从心底里服输为最佳原则;我的太极推手老师刘子琦、方志贵和武当内功老师复生子及名不具老人给我反复强调的“不要逞强求胜,没推输就是赢”的内家拳武学原则使我一直铭记,而追求‘将对方击中’是西方拳击以点数多为胜的法则。
四是“‘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的论点也是不对的。因为前后脚迈开的对方的横向位置最牢固,稳定性也强;反倒是一些初学者为了借助身体体重而时常出现的侧身纵向对敌才会导致稳定性差,易被对手利用。故“得对方的横便于发劲”是错的。
该句可以这样理解:“中在得横”是说自身应处在身法中正的稳定姿势,为了达到此状态必须把自己的步子横开,使其达到正面迎敌时两脚截距宽度在一脚(顺向与横向都行,实践中自己掌握)为宜,特别在双方搭手叫力时,最稳莫过正面迎敌、且宽度与长度都适中的弓步与坐步的变化调整了!因为马步和虚步都不耐推挤,歇步和仆步又都不耐压按!
三、对太极“十八在诀”的补充发展
经辨识和论证后的太极“十八在诀”应当是: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坎;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为了进一步完善发展太极“十八在诀”,加强阐述决定太极推手中攻防与胜负的关键点,促进太极爱好者们的练功兴趣,本人在上述太极“十八在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练习内家拳三十余年和太极推手二十余年的体会,决定补充重要的两个决句接在“虚在当守,实在必冲”之后,即增加了“发在中路,顺在两厢”这两句;其意思是:发放对手时,一定要对准其身体的中心线进行最有效的攻击,使其难以化解而就范;破解对方攻势时,则要利用掤手转腰之势,顺其强攻的方向和劲路而捋引至自己身体两侧并向后顺势送出,避免正面受对方前倾冲撞力的冲击。
如此,太极“十八在诀”就可以变成下面意义更加完整的“太极二十在诀”,即: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坎;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发在中路,顺在两厢。
二О一二年七月十日
作者:赵江超,武当太乙五行拳第十八代传承人(湖北武当拳法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武当拳法研究会负责人),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第144辅导站站长,哈尔滨市优秀太极拳师,国家太极拳武师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