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功夫,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
明理即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学习拳经,主要是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等,还要多读一些近现代太极拳明家如杨班侯、杨澄甫、徐致一、王培生等人著作,对太极拳的提高有很大的实用性。
得法即要有正确的方法,所谓无法不成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练出真功夫。如倒撵猴的动作,除基本动作正确,还要讲究“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练站桩基本功时,腿上要站出功夫来,身上要练出内气来。37个势子都可以站桩,串起来就是一趟拳架子。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也就是自身能量的凝聚。但很少有人知道其正确的方法。比方说人的身体是一桶水,意念是一个球儿,气沉丹田存在这样三种情况,一是球儿的比重较大,象铁一样重。刚一放入水里,即迅速沉下;二是球的比重较小,象木头球一样浮于水面,须用力才能把它按入水里,但一松开又马上浮到水面;三是球的比重与水相同或稍大于水,稍用意一按或不用意就能缓慢地沉入水里。上述方法,第一种时间长了易得疝气,俗称小肠窜气。第二种易使气压而不下,容易上浮,时间长了顶得胃难受。唯有第三种,用意念使其缓慢而均匀地下沉才是正确的方法。还有得气是什么感觉,我们称之为 “八触”现象,即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冷、热、麻、胀、酸、涩、动、跳等感觉。这些如果没有人指导,练功的人就会偏差。所以练功必须要有老师的亲自指导,即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主要的是防止出偏。
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搏击术,是为实战技击而用,那么太极拳怎样将架势用于技击呢,桥梁就是推手,也就是通过推手将拳架与技击连接起来。推手是一种知觉运动,目的是锻炼神经末梢的灵敏性,达到动作反映快速,全身进退变化和闪辗腾挪等技巧,其具体作用是:
1.卸掉本能力,周身松下来、空下来,同时练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粘连黏随的太极劲。
2.将架势中的招法演习出来,了解掌握每招每势的劲路变化。
3.掌握劲路,即敌我双方的肢体运动规律,从而达到知已知彼,胜券在握。
4.提高灵敏性,即通常所说的“听”劲。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对方怎样用劲甚至准备要怎样用招都尽在掌握之中,从而达到提前处理,借力发力之境界。
5.增强内功。要做到准确掌握和控制对方,心动不令人知,发之干脆有力,行之无形无象,必须要有较好的内劲,而推手是增强内功的重要方法之一。
另外,推手还有增进人与人之间友谊、提高心智等诸多益处。
练习盘架是知已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打个比方说,把太极拳功夫比喻成一棵大树,盘架子是树根,是基础。推手是树干,吃拿发放是树冠,没有树干和树冠,光有树根是没有用的东西。没有树根和树冠,树干是没有生命的死木头。只有扎根坚实的树根和粗壮结实的树干,才能长出枝叶茂盛的树冠来,才能成才。
关于练什么拳好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哪派太极拳,只要是真功夫就好。所以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不是选哪一种拳的问题,而是要向真正懂得太极拳的高手名家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并能坚持不懈,做到持之以恒。如果平均每天都能坚持两个小时以上,五年时间应该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我教的学生中,最短的三年时间就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太极拳的养生问题也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太极拳是养生与技击并重的一种拳法,它的每招每势都对身形、意念、穴位等有严格的要求,既可攻防技击,又有促进气血运行,打通经脉之功效,所以太极拳还有很好的强身健体效果。有的朋友说,我练太极拳不为什么功夫,只为锻炼身体,我认为,强身健体和练习功夫一样,都要向真正的太极拳名家学习,真正的太极拳有强身健体功效,否则就不好说了,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绝对不会比真正的太极攀效果更好。
太极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和其它武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既可以实战防身,也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人的意志和思想品德。学练太极拳要求不能好高鹜远,急于求成,放弃胜负观念,放平心态,否则都将炼不上功夫。有些人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性格有了改善,心智有了提高,为人变得友善,所以很多人又称太极拳是一种修炼.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冷兵器时代早已结束。武术的作用已大不如从苗重要,学练功夫的人也越来越少,失传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今天的人练武术,也不像前人那样作为一种与自然斗争和谋生的手段,而是更多地倾向它的健身功能。
衷心地希望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