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试议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日期:2009-08-27]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 高德明 [字体: ]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产生了众多优秀文化遗产,太极拳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健康和人类和平的贡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太极拳产生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它所揭示的是关于人类健康、自强、进取的共同主题,它自身散发出的健身功能和文化魅力感染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和欢迎。

目前,太极拳带着从起源、成熟、繁衍、规范、发展400余年历程的成果,登上了新的起点,为新一代的人们献上一份健康,为现代社会送上一份和谐。本文试从太极拳的起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回顾太极拳的历程。

(一)            起源

20世纪初期,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各种论说就相继萌生,渗入武坛、流向社会、混淆视听使从武者无所是从。当时关于太极拳起源说主要有六种:

一说是传自唐朝许宣平或李道子;

二是说传自宋代张三峰;

三说是传自明代张三丰;

四说是传自明、清朝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

五说是传自清代山西王宗岳;

六说是传自清朝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

20世纪30年代后,经中国体育史拓荒者唐豪、徐哲东、顾留馨的长期考证,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首创太极拳的结论,得到武术界较为广泛的认同。

据考证,明代洪武七年,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的陈氏一族,精习武术,世代相传。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文武兼备,当时受到明代戚继光、程冲斗等著名武术家提倡并在武术界业以形成的武术套路运动形式和将导引和吐纳渗入武术锻炼趋势的影响,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于晚年广泛接触众多武师,在民间和军队中流传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创编了太极拳早期拳架和以缠粘连随为中心内容的双人推手。

据《陈氏拳械谱》记载,陈王廷编制拳架7套;太极拳5套;长拳(108式)一路,炮锤一路,其中在陈王廷编制拳架套路中,有29式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16家拳法编成的《拳经》32势拳套。陈王廷所编制拳架注意动作和呼吸协调,尽管套路中有些动作要求爆发劲力和架势低伏,但仍体现了动作呈弧形,连贯圆活的特点,练习者能在运动量逐渐加大的过程中,面不涨红,气不涌喘,并将导引吐纳触入拳架,初步形成了太极拳的独特的锻炼特点。

陈王廷留下的文论只有两篇,一篇是记述其人经历的《长短句》,另一篇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拳论《太极拳总歌》,此拳论奠定了陈家沟陈氏后人和后世各家太极拳拳技理论发展的基础。

(二)            成熟

清朝中叶,历经百年之后,由于兵器演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作用的缩小,促使武术家们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问题,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使太极拳开始形成从技击转向保健的启蒙思想,太极拳进入成熟期。在这一时间里的代表人物陈式十四世的陈长兴、陈有本,陈长兴之徒—河北永年人杨露禅,陈有本之徒—陈氏十五世陈青萍,还有杨露禅和陈青萍之徒河北永年人武禹襄。

陈王廷创编的七套拳架,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在陈氏拳架中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锤(现陈式二路)。道光咸丰年间,陈有本又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弟子,族侄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陈式拳架的基础上创编了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的赵堡架和缠绕中突然发劲、快速而猛烈的忽雷架。

约在1850年左右,第一位陈式外姓传人杨福魁(字露禅)三下陈家沟,从师陈长兴,返回故里永年设教,随即又被荐至北京,出任京师旗营武术教师,为了适应清朝“王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体质,适应保健的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老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架式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套路。

生于乾隆初年的王宗岳,约与陈长兴之父陈秉旺同一时期,位于洛阳、开封,与陈家沟仅隔黄河,传说得陈家沟太极拳之传,至于受何人之传,又传于何人,无可考证。

在这一时期里,太极拳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的“陈氏拳械”中,由陈长兴及其族侄陈青萍开门传授外姓弟子起,太极拳开始传向社会,向民间传播开来,营造了衍生各式太极拳的基础,确定太极拳的健身宗旨,拉开了太极拳社会发展的序幕。

其间,太极拳技法文论有永年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畬 ,在练拳中联手试验, 每得一体会写一字条帖在墙上,经两年多反复体验,最后将实践试验的体会上升理论,写出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武禹襄去世后,李亦畲编订为《太极拳谱》,这一文论不仅明确以“太极”命名这一拳种,而且把太极理论融入拳术技法,成为后世指导太极拳练习的经典。

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一篇,《长拳解》、《十三势解》各一篇,修订陈氏旧有《打手歌》一首六句。《太极拳谱》和《十三势解》以太极两仪立说,《长拳解》以五行八卦立说。后被武禹襄之兄武澄清于盐店得其拳谱。

(三)            繁衍

进入20世纪上半叶,太极拳在全国各地日益兴盛,由陈氏拳械直接或间接派生的各式太极拳也应运而生。

陈氏太极拳,除在河南陈家沟陈氏族人世代相传,由陈长兴、陈青萍向外姓传授外,1928年陈长兴曾孙陈发科到北京设教传授陈式老架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真正走向社会。

由杨露禅编传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健侯修改为中架子,又经健侯之子杨澄甫修润定型为大架子,和由杨健侯之兄杨班侯所传习的小架,成为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又从陈青萍学得陈式新架后,与其甥李亦畲精心习练,研究拳理,在陈式拳架的基础上创编出风格独特的武式太极拳,后经李亦畲之徒郝为真将此拳传至北京。

河北大兴人吴鉴泉于1921年在北京体育研究所执教后,将师承其父的杨式小架太极拳,进行删难就简,突出轻柔,编创了晚年定架的吴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传后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合形意拳和八卦掌的技法创编了活步太极拳,后称孙氏太极拳。

其中,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都是根据陈氏老架太极拳改编而成。

此外还有河北武清人李端东“太极五星椎”(今称李氏太极拳);和兆元及长孙和庆喜编制的和氏太极拳等。至此,太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兴旺景象。

在这一历程中,太极拳理论也从传抄太极拳谱手抄本,油印本,到出现多种的编谱本。其中李亦畲编订的《太极拳谱》被奉为经典。被多家谱本摘录或改编为用。陈鑫著《陈氏太极图说》,也因系统地整理陈式太极拳的技法和理论,受到拳坛推崇。此外还有不少太极拳家的练拳体会也见人见智地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四)规范

建国后,随着太极拳的迅速发展,国家体委武术主管部门相继对太极拳技术标准进行规范,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多位太极拳家,以杨式太极拳架为基础集体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还把社会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剑整理为“88式太极拳”和“32式太极剑”。1958年国家体委组织制定了《武术竞赛规则》中制定了太极拳技术标准和评分办法。随着国家规范的太极拳、太极剑套路被编入体育院校《武术》教材,合编本《太极拳运动》(1962年)出版发行,规范的拳架在太极拳的发展中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影响,极大的推进了太极拳的普及,新一代的太极拳传习者,习练简化太极拳,求学脱胎出简化太极拳的杨式太极拳,求学孕育杨式太极拳的陈式太极拳,求学由陈杨两式太极拳衍生的各种流派拳架。按照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唐豪和顾留馨提出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受到社会的认同,被国家武术部门认定为重点推广的五式太极拳。

1989年国家武术部门组织有关专家依据传统性、科学性、竞赛性的原则,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相继编出陈式、扬式、吴式、孙式和武式(1997年编制)太极拳竞赛套路,突破了民间传统太极与竞技之间的隔阂,真正把传统武术纳入竞技体系。还创编了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同时制定了太极推手竞赛规则。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制定,促进和推动了各式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

(五) 发展

自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太极拳的发展。

19526月,毛主席为中华全国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为太极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311月,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成为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武术表演。会议期间,贺龙在接见记者讲话时提出发展、整理、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使太极拳走上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1959年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开始,太极拳在内的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太极拳被列入国家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表现国家对武术和太极拳的重视,促进了竞技武术在各省市的发展。

197911月,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邓小平的题词给太极拳带来了新的生机,标志着我国的传统武术在历经十年浩劫的停滞不前后,经历过风雨的洗劫,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79年,国家体委发文,倡议进行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后经19831986年三年的努力,一场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拯救武术遗产”的武术挖掘工作在全国展开。取得丰硕成果,为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9年开始,连续3年分别在南京、太原、沈阳三城市进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除进行了太极拳的交流比赛外,还进行了太极推手的表演,为正式比赛提供充分经验。

198212月,北京大学成立武术学会,设立太极拳分会,这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太极拳组织。此后,全国100多所高校陆续成立了太极拳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校学生太极拳爱好者。

198211月,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打、太极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伴随着太极拳的发展而产生的太极推手,终于作为一项体育竞赛面世。

19839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有500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太极拳爱好者聚集上海人民广场,表演太极拳。在全国第一次有5000人的太极拳的表演,有力证明太极拳已深深扎根于现代社会,贴近都市人日常生活,深入人心。

19844月,由湖南省体委主办的“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在武汉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选手与中国近百名选手参加表演比赛。这次邀请赛是太极拳走向世界的一声春雷。

19849月,全国太极拳、剑邀请赛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举行,来自10个省市近40名优秀太极拳选手参加了陈、杨、武、吴、孙五式以及48式、88式等七个太极拳项目的比赛,这次比赛为太极拳、剑脱离其他武术项目,走向单列比赛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1986年,国家体委将太极拳、剑、推手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决定每年举办一次,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单一拳种的全国赛制,从此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终于有了展现自己拳技的一片天地。

19879月,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横滨举行,11个国家98名运动员参赛。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瑰宝正式在亚洲亮相,从此亚洲太极拳爱好者人数持续彪升。

1990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被正式列为洲际综合性运动会。开幕式上,中、日两国1500名太极拳爱好者共同进行了大型太极拳集体表演。

1991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运动员参赛,太极拳以主要比赛项目,走向世界级的比赛舞台。

此后,全国性“太极拳、剑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含太极拳)”、“全国中老年太极拳比赛”每年举行一届。“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亚洲武术锦标赛”、“东亚运动会”、“世界武术锦标赛”定期举行。除了由国家和亚洲世界武术主管部门和武术组织举办形成赛制的竞赛以外,像河北永年太极拳交流大会,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河南温县太极拳年会,海南三亚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青岛杨式太极拳比赛,郑州国际武术大会,东北三省太极拳锦标赛,哈尔滨冰雪节国际太极拳邀请赛等,由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和武术组织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太极拳比赛如雨后春笋,争相举办。

19984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项目管理中心向全国推行了武术段位制。并首次颁发武术段位证书,技术等级规范管理,推动了武术技术水平与武术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太极拳运动的有序发展。

199810月,为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20周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万人太极拳表演。雄伟的天安门作背景,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作舞台,万名中华儿女一展风姿,宏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永载史册。

20004月,中国武术协会开始着手制定太极拳全球化发展战略——太极拳健康工程。这项工程,是将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品牌,持续地推向世界。

20005月,中国武术协会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决定将每年的五月定为太极拳活动月。

20007月,在国际武联执委会会议上,执委一致表示支持中国的五月太极拳活动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太极拳月。这一决定表明,太极拳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

国家的高度重视、武术主管部门规范管理、各种形式竞赛活动的频繁举行,极大地推动了群众性太极拳活动的开展。从城市到农村,各种武术、太极拳组织相继成立,各种形式的传习和演练群体举目可见,太极拳人口日益剧增。太极拳当之无愧成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项目。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太极拳比赛在国内外的举行,国内众多拳师、传人走出国门,到国外传拳,太极拳已迅速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亿不同种族的爱好者加入太极拳习练队伍,仅邻国日本在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注册会员已近1000万人,太极拳正日益广泛的传向世界。

目前,太极拳正乘着构建和谐社会和太极拳全球化战略太极拳健康工程的春风,沿着规范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道路,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向前发展。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