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分支,它是由满人全佑先生所创,又经其子吴鉴泉加以修改而形成的一个流派,吴式太极拳又分为南派和北派,被武林界誉为:南有吴鉴泉,北有王茂斋之说,王茂斋也是全佑先生的得意门生,南、北派吴式太极拳在某些动作上略有差异。
吴式太极拳除了具有其他太极拳的共有特征外,它更以柔化见长,行拳中既有舒展,又有紧凑,并以斜中寓正、川字步行为其显著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太极拳。
在这里,我主要针对吴式太极拳的一些特点、习练方法以及健身效果做以浅析。
一、 斜中寓正
吴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有一个及其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斜中寓正。
我们在太极拳的习练当中,如杨氏、陈氏、武氏、孙氏,还有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等等,多数的太极拳要求都是立身中正的,而吴式太极拳则有明显的不同,在一定的情况下,身型是倾斜的,但这个“斜”并不是普通的歪斜,而是“斜中寓正”。“斜中寓正”说的就是从头到脚身体要保持一条直线,也就是头部、颈椎、胸椎、腰椎、尾椎、大腿和小腿要形成了一条自然的直线,与地面形成一定的角度。
吴式太极拳在习练的过程中,身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直都保持斜的,在进、退步的转换当中,身型是在不断变化的,时而立身中正,时而斜中寓正,那么什么时候是“正”的,什么时候是“斜”的呢?这个斜中寓正的身型就是在弓步时,而立身中正的身型则是在虚步的时候。
我们来分析一下,吴式太极拳的“斜中寓正”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对身体的气血调理极为有利。大家都知道,我们练太极拳之所以能够达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练太极拳,可以达到舒筋通络、促进血管的通畅的作用,可以减少或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他的太极拳,多是要求立身中正,而某些习练者,由于错误的理解,很容易在腰部形成塌陷,从而会影响了身体气血的畅通, 而吴式太极拳的“斜中寓正”,则保持了身体形成一条直线,这就很好的避免了腰间的折转,能够更好的保证气血的畅通。
二、 川字步行
吴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步型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吴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川字步型。
现实中会发现一种情况,很多太极拳的习练者,练太极拳会感到膝关节疼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膝关节积液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习练中,膝关节经常处于不正确的状态,形成歪扭所致。由于膝关节经常处于不正常的受力状态,因此很容易出现膝关节的损伤和疼痛。比如练太极拳时,很多动作都需要变换重心,出现弓、坐步的转换,在做弓步的时候,前脚脚尖的方向是正的,而后脚的脚尖必须是斜方向,所以,当重心后移时,很容易出现后腿的膝关节歪扭, 我们练太极拳又经常是处于半屈蹲的状态,加上速度缓慢,一条腿经常会承受身体的大部分体重,膝关节长时间处于歪扭又承重的状态,疼痛和损伤是不可避免的。这并不是在否定其他的太极拳,如果能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规范的习练,才能保证膝关节不会受到损伤。
而吴式太极拳的川字步型,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后脚的脚尖也是朝向正前方,所以,在后坐转换中,就不会出现膝关节的歪扭现象,从而也就很好的避免了膝关节的运动损伤。
三、 大幅度的旋转
吴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就是旋转幅度很大。
一般的习练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很强调以腰为轴带动肢体旋转,但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髋关节和肩关节随之大幅度扭转的。而吴式太极拳不同,比如搂膝拗步的转换时,当弓步完成后,开始上步,首先是要以腰为轴,带动上体以及肩背大幅度旋转,然后再收后脚上步,循环往复, 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等动作也都是如此,都是以腰为轴心大幅度旋转身体,带动胸肩以及手臂都形成大幅度的旋转,这种旋转对运动者的内脏器官起到了很好的轻柔按摩作用,所以大幅度的旋转运化,对于健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上述观点仅代表个人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各位前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