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关 于 放 松

[日期:2012-12-03] 来源: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  作者: 高德明 [字体: ]

                                                  

   关于放松”是太极拳的老话题。有人要问既然是老话题为什么还要探讨呢?大家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众多太极拳习练人群中可见:练拳的人知道应该放松,教拳的人也强调放松,写书的人论述放松。俗不知,打拳的人有多少人知道怎样放松?有几个人能做到放松?教拳的人有几个能把做到放松的办法教给了学生,况且自己也还没能做到放松……于是,放松竟流于了一种形式,成为了一种口头禅,变成了一种时尚。

为了进一步解决太极拳演练中有关放松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探讨有关放松的两个问题:一是打太极拳为什么要放松?二是怎样才能做到放松?

一、    打太极拳为什么要放松?

首先,要从太极拳的概念上去认识,从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上去理解。“太极拳是综合地继承和发展了各家拳法,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协调动作,结合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运动为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内外兼修、缓慢柔和、轻灵沉稳的传统武术项目”.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的本质区别在于太极拳的“缓慢柔和、轻灵沉稳”。

若要做到“缓慢柔和、轻灵沉稳”,关键在于放松。只要有由内向外的整体放松,做到心理放松、生理放松、形体放松,才能逐步做到“以松求慢、以松生灵、以松出柔”;才能有效地表现出太极拳“缓慢柔和、轻灵沉稳”的风格特点。不难想象,在心理和肢体都紧张的状态下,打出的太极拳,不是长拳慢练,就是太极操。

其次,放松是“用意不用力”的前提,历代太极拳家都把精神锻炼和肢体锻炼看得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比后者更为重要,提出“用意不用力”这一行拳的最高原则。要求练习太极拳在未动之前,就首先做到心情清静,意念集中,从心理到形体充分放松,做到全身不该用力的地方毫不用力,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念引导每一个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协调性、圆活性。大家知道,“用力”来源于关节、肌肉紧张收缩;“不用力”取决于关节、肌肉的放松舒展。因而,只有充分放松,才能做到“用意不用力”。

再次,“放松”的锻炼方法是防病健身的重要因素。放松表现于外,产生于内,心理放松、精神放松可以消除紧张情绪,使中枢神经在舒松自然的节奏中调控全身协调连贯地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既使神经系统得到积极地休息和调节,又提高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能力,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放松”可使“肌肤关节处处张开,使气血周流不滞”,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功能,使气血畅通;可有效地改善蛋白质的构成,延缓动脉粥状硬化的发生,减少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积,使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流水不腐,户枢不堵”就是这个道理,放松的习练太极拳对心脑血管类疾病有明显的预防和调节作用。

二、    怎样才能做到放松?

“松”,原意为放松、放开、解开,太极拳称为松柔、松静、松活、松动。做到放松必须把握三个环节、解决三个关系。

 (一)把握放松中的三个环节

一是:心静是放松的前提。心静是在习练太极拳之前就要保持心情安静,思想上排除一切杂念,也要像做气功一样“入静”,意念集中到习练太极拳上,贯注到太极拳演练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上。在维持身体正确姿势的基础上,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让心脏、全身关节和肌肉进入最大限度的整体放松。

二是:内松是放松的主导。内松是心松、意松、精神放松。心理学认为,“心”是大脑的思维活动,“意”是意识、意念、念头。武禹襄说:“心为令、气为旗、身为驱使”。“十三势歌”中“意气君来骨肉臣”都十分明确了内动支配外形的规律。即确立了太极拳的“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念。把“以意导动”作为太极拳十分重要的凤格特点,在太极拳的演练中,意念不仅要引导动作正确性,还要不断地引导和把握动作的放松。要求在心静的前提下,首先做到心松、意松、精神放松,然后再在意念的引导下做到全身放松。

三是:腰松是放松的关键。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腰是全身运动的枢纽,人体的旋转、进退,虚实的变化、动作的转换全贯穿于腰的运动。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从而形成节节贯穿,势势相连。有机统一的协调放松也要“主宰于腰”,也要从腰松做起,上肢动作依次做到腰松、背松、肩松、肘松、手松;下肢动作依次做到腰松、跨松、膝松、足松。使之形成周身一致的协调放松。

(二)解决好放松中的三个关系

  1.解决松和沉的关系。

  太极拳的松是松柔、松静、松活、松动(如何做到放松,前面已有论述)。太极拳的沉是沉静、沉稳、沉着、气沉。太极拳的沉要求在心静体松的前提下,在用意不用力原则的指导下,虚实分明,做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落跨,使之下盘稳固、两足有力。正如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比喻的那样:练习太极拳的身势如载重之船,既有动荡之形势,又有沉稳之状态,上有重力下沉,下有浮力上承;又象火车车箱下弹簧,不使火车上扬下落,平稳前进。

  松和沉是太极拳的两要素,统一整体,缺一不可,故有“松沉”之说。松是在沉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的前提下沉。没有沉的松是松懈,是飘浮;没有松的沉是真沉、是僵滞。所以,松沉相因、松沉互济。

  2.解决好松柔和松软的关系。

  太极拳的体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而不是漫不经心的,消极疲沓的,有些人把放松理解为软绵无力,把精神内敛体会成精神不振。如,手向前按出时,不坐腕,手指不贯劲,结果手指和手腕软绵无力,虚弱漂浮;松腰变成松软塌腰立不起来,乃至左右摇摆、前仰后坷。放松不是那种为了表现松而有气无力、松软飘浮,甚至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自以为松柔,其实散乱。

太极拳的动作既要求轻灵,还要求沉稳,做到虚实分明。动作达到终点定势为实,如主要支撑体重的腿和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用力要求在放松的前提下沉着、充实。动作转换过程为虚,如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和辅助、配合的手臂,用力要求轻灵、含蓄。做到有虚有实,有松有沉,有张有弛。只要坚持用意不用力的原则练拳,就会逐渐由松入柔,就会产生一种轻灵而沉稳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松劲。

  3.解决好动作规格和肢体放松的关系。

太极拳既讲究动作规范,还讲究动作放松,这是一对不易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矛盾。达到肢体动作规范所用的力和太极拳要求的不用力,怎样区别?如何把握?是放松练习中较难区别的问题。

打太极拳所用的力,是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交替完成的,动作规格要求手、眼、身、步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到位、准确,动作的转换和定势还要充分体现出动作力点。达到动作规格,必须使用一种力去完成,这种力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力、放松的力、规矩的力,是维持姿势的稳定性和动作的正确性必须的力。这种力必须是在由内向外放松条件下,以腰为轴,上肢按腰、背、肩、肘、手;下肢按腰、跨、膝、足的顺序发生,从而做到舒松自然、劲力顺达。

从某种意义来说,太极拳的放松,是要求消除完成动作时产生的挫力,去掉人体原有的僵劲。轻松自然的把握规距的力和放松的关系,从而做到身体内外无处不放松,不该用劲的地方丝毫不用力。

以上讲到的关于放松的两个问题,只是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多年习拳的体会,很不成熟,仅供拳友习拳中参考。

                                                             

                   

       2012年9月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