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悟太极——谈学练太极拳中的几点看法

[日期:2012-06-11]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180辅导站  作者:王正顺 [字体: ]

学习太极拳首要的一点,就是在走进太极之门时懂得点太极拳的理论。很多人在学打太极拳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多年之后仍不知何为太极,何为太极拳,以至于一些人在学练三五年,甚至十几年仍然在摹仿。一种是照着领拳人摹仿,一种是照着光盘摹仿,自以为每一动,每一步都得到了真传,岂不知十几年光荫已过仍在初级阶段徘徊。本文就是对太极拳的认识与初练者谈几点看法。

 一、论何为太极,何为太极拳

学练太极首先要明了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最早见于《周易》中的(易经),始于伏羲画卦(称先天八卦),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后由周文王演易(称后天八卦),文字可考就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瑰宝,是中华文化百家学说的思想宝库。《周易》的河图、洛书、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论,对太极拳的产生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构成太极哲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概念是“太极”把宇宙认为是一个无限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指天地混沌开辟之前的状态的原始宇宙。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说太极变而产生天地阴阳为两仪,两仪变而产生象征四时的老阳(太阳)、少阳、老阴(太阴)、少阴的四象。四象变而产生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八卦变化推衍八八,六十四卦代表着世间的万物变化,就是让人们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而生存,绝非是“人定胜天”。而那只是在浩翰的宇宙中人类一个小小的对大自然的抗衡。逆天地而动,不按天地四时变化而做,不遵循大自然规律去搞“冬为夏,夏为冬”的做法或锻炼,则后患无穷。而太极拳则是依据“太极理论”而形成的拳术,太极拳掤(坎水)、捋(离火)、挤(震木)、按(兑金),四正方;采(乾金)、挒(坤土)、肘(艮土)、靠(巽木),四隅角,也即八个方向、八种拳法。合为后天八卦位。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五种步法,俗称太极拳“八法五步”,总称十三势。其一招一势均不离阴阳,如此行拳才能称之为“太极拳”。

笔者认为运用太极理论健身防身与“太极”理论的产生是同步的,在远古时代的人类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已经用《周易》“太极”的理论调养自身抵御外侵,早见中医圣典《黄帝内经》(黄帝时代距今五千多年)就已经用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理论,释天地与人体其深奥之秘仍不为今人所破。做为一种拳术它的哲理基因——太极理论前文已述,已有七千多年历史;武技基因——早自健身防身,后自攻防动作素材,早于先秦时期已成体系;太极拳的养生基因——导引和吐纳法源自先秦就有文字记载。依据这些基因而产生的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无数先贤的智慧和汗水,以至毕生精力和生命,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至明末清初,陈王廷创始陈氏太极拳后经数百年衍生杨、吴、武、孙、赵堡……等太极拳,从历史看武当、昆仑、玄门、禅门等派别也都称其为太极拳之源。

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以太极理论创造拳术出现的早晚,或被世人承认与否,并依据其在社会上流传深广而被广大太级拳爱好者所习练,无须去更多的争论塾早塾晚。而《周易》、老子、道家才是太极拳的古源,因此太极拳也被称为“道功拳”。

二、论太极拳的起势与“中定”

太极拳的起势,就是一个由太极开始演化的过程,今见有人说话,谈天,就开始打拳,把太极拳看成体操或一般体育健身运动,岂不知这已是太极拳的大忌。如此练拳十年,虽达到了一般体育锻炼的效果,锻练了筋骨皮,身体也很健康,但得不到太极拳对人体产生的内在的微妙的变化。

    太极拳预备式要求,身体自然站立,两足并拢,精神内敛,虚灵顶劲,双目平视,下额微收,唇轻闭,齿微合,舌抵上颚,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全身放松,气沉丹田。这一站立有极深的含义,这就是一个太极象,以人体的小太极融入自然界的大太极,以达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这里下额微收,舌抵上颚,大多不为人重视,其实它在习练太极拳中尤为重要。这在拳术家中称“搭鹊桥”是接通任督二脉的重要途径,否则一辈子练拳也不知,也不可能打通此二脉。下一动,两脚开立,这一动就是由太极而生两仪即阴阳,开步为动为阳,落步站立为静为阴。两手上提、下按、合抱。这简单式子意为着上提阳手象天,下按阴手象地,合抱于脐象人,古人上提阳手止眉心,贯注天窍穴,可吞天之气;下按阴手止小腹,贯注地穴,可吸地之气;合抱上手止于天突穴,下手止于脐轮,贯注身体内窍,此为调天、地、人三才之气,此时上要注意百会穴(泥丸),下要注意会阴穴(阴蹻),中要注意胎元(丹田),三才真气合一,为天罡之气。多年习练吞吐天地之气方有大益。

双手合于身前重心移于一腿此为“中定”,即为太极拳八法五步中的“中定”,一些人行拳时低头,猫腰,身体前倾,多年改不了这些习惯,主要原因是不得要领。笔者在教学中讲清道理,学员反复习练很快便改正了多年的习惯,精气神倍增。太极拳经“尾闾中正神贯顶”,太极拳要示“立身中正”,许多拳家解释为“尾闾,头顶为一直线谓之中正”,多年前拳友在一起讨抡,梁泽洪老师曾说一句话:“头顶悬,尾闾找脚后跟”一语道破天机,“尾闾中正神贯顶”。笔者认为此语还缺少点什么,似有顾上不顾下的嫌疑。太极拳为内功拳,如果一处不到,即不能内外相合。八法五步,都是以中定为中心。中定十分重要,中定的中不是指人的心脏或丹田,而是指人的尾闾,其位置在人体长强穴上骨节。中定实为以尾闾为中心,脚后跟、尾闾、昆仑顶(百会穴)成一直线而垂直于地面,身体端正,目视前方,这才是上下相生相成,互为阴阳,中聚内劲成为一整体,动时旋扭,静时聚敛,眼想向下看也不能看,想猫腰也不能,正象李德印大师所讲:“就像坐在板凳上一样”。此时一腿为实一腿为虚,虚腿上步才能真正达到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步法轻灵稳健,提步轻沉,落步平稳,轻起轻落不出声响,不会出现砸夯现象。

下动身向右转又合五行八卦之说,中定为中、为土,向右转即向西属金,为土生金,合五行八卦走生门,五行相生为生门;五行相克为克门,对敌应站应走生门,不可走克门,这就是五行步法,生门顺,克门逆。脚一动就要按五行步法走生门、生路,身体自然轻灵。各国军事上向后转都是由右向左,没有由左向右,这也是人体活动的自然规律,被世人所公认(实际暗合五行八卦之说)。可见,阴阳、五行、八卦处处所在。

三、论收腹提“肛”

  初学太极拳及久练太极拳坚持桩功锻练的人,在行功时都遇到“收腹提肛”的动作,目前发行的有关书籍中大多也讲到“收小腹,收肛门如忍大便”,甚至一些保健常识中也讲到:“收紧肛门周边肌肉”。笔者认为此种说话不妥,收小腹即收胎元(肚脐)也就是收丹田之气。“肛”古称“谷道”,“肛门”称“谷道口”,而肛门(谷道口)是排泄人体废物、粪便和肠气的。如果提肛如忍大便使废物内收,肠气憋回,提肛门之浊气,不但无益,而且会产生很多种疾病。

提“肛”实为提“罡”,“罡气”之罡。此“罡”在会阴穴上一寸三分,现代医学在男子称前列腺。在拳术家,古代医学称精关或精窍,阴,也有称气关,鬼门关。女子为会阴神精丛。行功时提会阴穴,一提罡颈就松竖了,头就自然虚虚领起,久久习练此处产生罡气,直通泥丸,则身轻体灵。在行拳中注意提阴就会觉得步法非常轻灵。如在练功行拳中,错将收腹提罡做成收腹提肛,不胆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会百病丛生。

    如果某些书中讲到“提肛”是为了锻练肛括肌,达到一定治疗目的,应另当别论。但在武术、太极拳练功中所谓“提肛”则是根本性错误。

    以上是笔者在学练太极拳中的粗浅认识,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给予批评指正,将十分感谢。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